黑档案:东北特产黑社会

成长的烦恼

自卑感是追求优越感的最原始动力。在这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的驱动下,魏巍在学习上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从未跌出过班级的前五名,后来到了镇上的中学,更是一直排在全年级的前三名。1985年他以辽中县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一中,几乎算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槛。这许多优秀成绩的背后,魏巍付出的是童年的欢乐,是青春的岁月。

来到沈阳后,魏巍的成绩不再像以前那么出众,这是因为沈阳一中差不多聚集了整个沈阳最优秀的学生,个个出类拔萃。但即使如此,每次考完试,魏巍的名次也经常能进入年级前十名之列。了解沈阳一中的朋友应该知道,恢复高考后,沈阳一中每年都有四到五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这就意味着魏巍只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便可身入象牙塔,成为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精英、真正的天之骄子。二十几年前大学生的含金量可不像现在的大学生,甚至比现在的很多硕士生素质也还要高一些。那时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是拥有了国家干部身份,拥有了铁饭碗。这与清朝的中举人有点类似,十年寒窗,一朝得第,便可功名加身,光宗耀祖。

可惜造化弄人,就在魏巍距离他的人生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时,无情的现实给他出了一道沉重的选择题:是忍辱偷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挺身而起反抗命运的不公?最终魏巍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做出主动选择。所以毛天哲死了,所以魏巍被捕入狱。

在当上了大北窑监狱总队长以后,魏巍曾求管教干部给他找来1988年的理科高考试题自己做了一下,最后的得分是五百零三分,高出当年一本分数线五十多分。面对这样一个分数,管教干部表现出的是钦佩和惋惜,而魏巍则只能躲在夜晚的被窝里偷偷哭泣,因为管教干部告诉魏巍,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是没有资格再去参加高考的。

大学梦虽然破灭了,但在服刑期间,魏巍的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出狱的那一刻。是对自由的向往,支撑魏巍熬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活。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监狱也是一所大学,而且是更高级的大学。在清华北大你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在大北窑,你可以见识到最真实的人生百态。这三年之中,魏巍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打架骂人,学会了怎样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相处,学会了在春天的夜晚对着《大众电影》的封面女郎,学会了很多很多……

好容易熬到从大北窑放出来,这本该是一件好事儿,可是魏巍却没能高兴几天,便再一次陷入到了痛苦之中,甚至是比在监狱里更加的难受。原因是魏巍出狱时,沈桂兰已经把百货批发的生意做的像模像样,可以说魏巍家已经跨入了富人阶层。有了钱后,沈桂兰在沈阳买了一套很不错的平房,而且又花了六万块钱把一家人的户口也都迁到了沈阳。也就是说,魏巍在出狱后不久,即不再是农民,而是摇身变成了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城市人。

也许是一切来的太过突然,太过容易,在拥有了城市户口后,魏巍非但不高兴,反而感觉特别的失落、特别的迷茫。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当年魏振山教育他,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农民身份,可是,沈桂兰用两万块钱就给他买到了城市户口,这就意味着过去那么多年的寒窗苦读,似乎还不值这区区两万人民币。城市户口非但没能消除魏巍的自卑感,反而把他多年来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建立起来的那点儿优越感砸了个粉碎。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被已不复存在,可是一时间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新的奋斗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该为了什么活下去。

多年以来,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早先,面对大部分提问的人,我一般都是无奈的笑笑,说这个命题太大了,等以后有机会咱们再探讨。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当时我无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充实的活下去的理由。直到三十岁之后,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我才终于懂得:我们所有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又是不一样的。生命对于不同的个体,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精神支柱也可能是不同的。

也许,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何在,正是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大概这是唯一能让所有人接受的一个答案了吧。

我们都曾青春年少,相信你我也都曾有过与魏巍类似的迷茫与烦恼,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