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经典传承
姜维所说的南下战略,并非以攻占吴国的城池为主,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与魏国的雍、凉基本相同。
现在的雍、凉二州还在魏国的「控制」之下,因为各郡县的郡守、县令仍然是魏国的官员,但这又如何?它不过是名义上属于魏国罢了。
由于魏国和匈奴、鲜卑的骑兵主力被消灭,蜀国的「大汉铁骑」已经在雍、凉二州任意驰骋,鲜卑和匈奴的奴隶大批大批地被送往汉中,魏国却没法通过这二州获得任何战争资源,反而还要派出大量的军队去驻守,这何偿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消耗?
吴国的主力已被姜维调回南郡,建平郡内,5万多愿意迁往蜀国的百姓正在蜀军步卒的护送下开始迁徙;
赵广率领5千骑兵驰骋在空虚的武陵郡各县,斩杀各县吴国官员的同时,大力向郡内百姓宣传蜀国的「免征赋税」政策。届时,又会有许多百姓愿意迁往南边的交趾郡。
正所谓「此消彼长」,蜀国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不断增加,吴国的这种资源却在逐步减少,最多再过1-2年,这种蝴蝶效应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治疗的方法准确及时,张绍胸口的箭伤恢复得很快,他已经可以自主地下地行走,估计再过20天就能基本恢复。
给张绍「动手术」的那名老兵名叫秦适,或许因为他曾经的职业是狱卒,需要经常给犯人「行刑」,可能对人的生理结构比较熟悉。
或许他有意无意地受华陀「指点」了一些皮毛,加之数十年的经验,他给伤兵挑箭头、治枪伤或刀伤时,其熟练的手法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科医生」。
刘闪惋惜华陀的医卷失传的同时也在庆幸,庆幸自己意外地获得了「麻沸汤」的配方,这将对中医的「外科手术」飞跃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刘闪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起了同时代的另一位神医: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如果说华陀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那么张仲景就是中医「临床内科」的鼻祖。
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更是后来的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去逝前曾在吴国的长沙郡担任郡守。
他在为官的十几年间,每逢初一、十五这两天就不问政事,而是端坐在治所的大堂为百姓治病。
因为在这个时代,身为「郡守」的大官不能随意进民房,也不能直接接触百姓,张仲景就想到这个变通的办法,在治所的大堂中为百姓治病,他的这番举动赢得了当地和远道而来的百姓的拥戴。
在这之后,人们把坐在药铺或诊所里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正是为纪念张仲景而来。
让刘闪万分痛惜的是,这位医圣在十几年前就已去逝!
在刘闪了解到的历史中,张仲景所著的医书,并非只有《伤寨杂病论》这一本。
《伤寒杂病论》本为《伤寒卒病论》,据说张仲景认为「伤寒伤人,卒不急防」,故将此书命名为《伤寒卒病论》。在一千多年以后,这是张仲景唯一流传于世的著作。
然而,张仲景唯一的这本著作能够流传下来,还得靠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晋朝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
王叔和在偶然中见到了这本书,可惜已是断简残章,他便利用自己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卒病论》的各种手抄本,并最终找齐了《卒病论》完整的16卷,他将其加以整理之后命名为《伤寒论》,这便成了流传于后世的《伤寒杂病论》。
由于王叔和搜集张仲景著作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多年以后,在这常年战乱的年代,他能集齐其中的一本已经非常不易。
张仲景所著的医书非常多,除《卒病论》十六卷之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的是这些经典著作并未流到后世。
即使如此,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在这个时候,张仲景才去逝16年,并且他还不是「名人」,当今的人们认识不到这些医卷将会产生的重大作用,穿越而来的刘闪却能清晰地、紧迫地意识到这些。
现在的长沙郡还在吴国的控制之下,鉴于长沙郡位于武陵郡以东,并且此郡没有大量的吴兵驻守,刘闪便让一百多名宿卫兵伪装成逃难的百姓或商旅,悄悄潜入长沙郡各县,以重金收集张仲景的医书原本或手抄本。
当然,刘闪想要收集的并非仅仅是十六卷《卒病论》,而是张仲景所著的所有医书,这包括:《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
刘闪万分感慨,特别是在一千多年之后!
当后世的人们还在争论「中医」和「西医」孰优孰劣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乌梅丸等等,这些方剂皆源自《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当后世的人们认为「中药」只是苦涩的「汤药」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张仲景的医书已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栓剂、肛栓剂等多种药剂的记载和制作方法。
当后世的一大群人在抹黑中医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医已经开创了「外科手术」和「临床医学」的先河。
在这个时代,所谓「西医」的发源地却还是土著!一群土著!一群茹毛饮血的土著!
大汉的复兴,不仅仅局限于百姓的富足和开疆拓土,而是科技、军事、医药、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的强盛,是发自每一个大汉百姓内心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由于战乱的原因,华陀所著的医卷被烧毁没能流传下来,这确实是大汉民族的不幸。
刘闪是穿越者,但不是圣人,他作不出这样的经典医书,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找齐张仲景所著的所有医书,并加以传承和发扬,使之造福当代和后世的百姓。
刘闪深深地意识到,这些绝世经典绝不对失传,它们必须要像大汉的基业一样,万年传承,永世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