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138章 蜀军尽退?

蜀国的这支女子骑兵首战告捷,鲍三娘力斩孙桓,几乎全歼吴军先锋,姜维对这支2千余人的女子骑兵再无偏见,终于将他们视为「大汉铁骑」的一部分。

得知吴国骑兵即将前来,关银屏和鲍三娘再次请战,刘闪考虑到这支骑兵并未配置马鞍和马镫,加之吴国骑兵多达5千骑,因此并未同意他们出战,只是让他们先在充县城中休整,然后向成都发去信函,要求尽快将一批装备送来。

此时蜀国的5千骑兵正分散在在武陵郡各县,向当地百姓宣传蜀国的新政,赵统得到信使送来的密函后,立刻集结各路兵马,星夜兼程直奔充县。

双方都在调兵遣将时,刘闪和姜维又起了一些争执,两人对荆南四郡的战略问题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在姜维的「二分天下」大计中,对吴国的战略是在建平郡的秭归一线吸引并消耗吴国,待时机成熟后,从南中方向出兵,以迅雷之势攻占交趾、郁林、合浦和荆南四郡,然后才大举东进,开启「灭吴」的决战。

刘闪认为,蜀军在充县与吴军决战后,如果最终的战果是蜀国大胜,应当趁胜吴、魏两国鏖战于襄阳和寿春时趁胜追击,将武陵、零陵、长沙和桂阳这四郡全都纳入蜀国的版图。

另外,刘闪还主张取得荆南四郡后,应当立刻挥师南下,攻取吴国交州空虚的郁林、合浦二郡,将武陵和交趾连成一片,然后即可马上东进。

刘闪的主张与姜维的「二分天下」并无太大的不同,唯一有区别的只是出兵方向和时间。

由于蜀国的国力已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刘闪确实有些「膨胀」了,他希望能尽快灭吴,然后迅速开启「北伐」之战。这样一来,大汉的复兴将可提前好几年。

姜维却主张再缓1-2年,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以现在蜀国的兵力,确实能占领荆南四郡和交州南部。

但这样一来,蜀国必须持续投入大量的兵力才能守住这些地方,很容易被吴国拖入深不见底的战争泥潭,如果长期消耗下去,对蜀国极为不利。

姜维始终认为,此时的武陵郡应当像魏国的雍、凉二州一样,将愿意迁居的百姓送往交趾,让武陵郡在名义上属于吴国,而吴国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资源,蜀军却能来去自如,这样更适合蜀国积蓄力量。

两人虽然有分岐,但刘闪并不会以自己的身份压制姜维,让他被迫同意自己的方案。

因为归根到底,姜维也是为了蜀国的利益出发,为了大汉的复兴而努力,至于哪种方案更合适,恐怕一时之间也难以决断。

吴、蜀两国的主力部队相距不过三十里,两国各自拥有的5千骑兵正在列阵准备,大战一触即发。

姜维和刘闪也放下争执,共同关注着两国骑兵的首次对抗。

由于精通骑兵战法的夏侯霸已被吴军击溃,赵统只好让关银屏和鲍三娘临阵挂帅,由这二位女将充当自己的副将,由她们指挥位于两翼的3千弓骑。

另一边,吕据、周承已经列阵完毕,他们将5千骑兵分为左、右两路,二人各领一支。

吴国骑兵跟鲜卑、匈奴和魏国一样,几乎全是枪骑兵,也没有装备马鞍、马镫和马蹄铁,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装备的意义。

在刘闪看来,双方虽然还未交阵,但战局已经没有悬念了。

双方战鼓齐鸣,赵统首先率中路的2千枪骑冲向吴军本阵,吕、周承二将誓要一战就击溃蜀军骑兵,左右两路齐头并进,排山倒海一般往赵统压来。

双方眼看还有3百米就要交织在一起,吴国骑兵突然一分为二,避开与赵统正面接触,急速掠向蜀军的两翼,试图以数量优势迅速将其围歼。

赵统的2千骑也立刻分开,每「部」的1千骑面对吴军的2500骑时毫不畏惧,骑手无不浴血拼杀。

此时,双方的骑手速度都慢了下来,鲍三娘和关银屏的3千弓骑及时掠向吴军两翼,马背上的弓箭手和弩手万箭齐发,吴军的骑手纷纷中箭落马。

双方交战不到一刻钟,吴军的退兵信号就已发出,可惜其阵形已被中路的赵广打散,吴国的骑手又被蜀军的弓骑紧紧咬住,根本就无法及时地退回,阵形变得更加散乱。

中路的赵统斩杀几名近身的吴国骑手,回过头才发现吕据和周承已经退走,于是赶紧追赶。

赵广的坐骑是从鲜卑的战马中精挑细选而来,其爆发力和耐力都优于吴国的战马,他追出五百多米,眼看就要追上吕据,后方却传来收兵的信号,他只得怏怏地退回。

“大将军,为何要退军?”赵广不解地问道,如果再给自己一点点时间,他肯定能斩杀吕据。

“细作来报,陆逊军中的神箭手叫马忠,他是潘璋的家将,传闻射杀关羽和黄忠二位将军的正是此人!据说他的伤并不重,赵将军不宜深入吴军阵中!”姜维一脸冷竣地说道。

“马忠?”关银屏疑惑地问道:“大将军,你是说家父是被他所杀?”

“当年在临沮发生的事我也不清楚,据细作回报,当初射杀令尊和令兄的正是此人!”

“若是如此,那正好!今夜我就引500骑前往吴军大寨斩杀此人,为父亲和哥哥报仇!”

关银屏激动地说着,王悦、王桃、鲍三娘和花鬘皆不停地点头。

由于此举太过冒险,姜维和刘闪赶紧劝阻,待几人稍稍平静后,姜维这才说出除掉马忠的办法。

经过刚才一战,吴国的5千骑兵仅存不到2千骑。又败了一阵的陆逊有些着急,因为襄阳和寿春的战事不容他多做延误。

陆逊担心蜀军主力会西渡澧水撤至对岸的充县,于是将营寨往西推进,此时距离蜀军大寨只有十余里,稍适休整后,他令孙韶和朱据引兵3千前去挑战。

二将领兵来到蜀军寨前,本来已有的八十多座蜀军营寨只剩下几座,寨与寨间的距离相隔200步左右,并未将营寨后方通往充县的木桥完全阻断。

抬眼望去,蜀军营寨中的帐篷非常少,大致算来,每座营寨留守的兵卒不到1千人。

孙、朱二将担心蜀军在河对岸有埋伏,不敢贸然通过木桥,只让少许兵卒去蜀军寨前袭扰,然后向后方几里处的陆逊回报。

陆逊领军前来后得知,蜀军寨中多是草人,实际各寨留守的兵卒只有二余百人,其主力应该在昨夜三到五更时分就已离开。

此时,陆逊的心头有着太多的疑惑。

蜀军连胜几阵的情况下为何主动撤退?

既已撤退,为何又留下少许兵卒驻守?区区二百人就能守住一座营寨?

就算自己率兵过桥,就算遇上蜀军的埋伏,这些寨中的少许兵卒也没法阻断自己的退路,蜀军到底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