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巧取邔县
汉水是一条很长的大江,在平坦的汉江平原上,处处都可抵达汉水沿线,但要沿着汉水而上到达襄阳或樊城,必经邔县才行。
在南阳郡内,汉水自西北往东南而下,在襄阳以西40里处转为东西走向,经襄阳的北门和樊城的南门而过,至襄阳城东又转向南边而下。
襄阳城的东南侧是大洪山的余脉,汉水截断大洪山后往南而去。
在这一段,汉水以西是大洪山余脉的岘山和尖山,它与西侧荆山余脉的摩旗山遏着襄阳的南大门,形成一段十余里长的狭窄隘口,所以襄阳的南门极难攻克。
尖山之南是歪头山,邔县就位于歪头山脚下的汉水边上。所以,只要占据着邔县就能遏断汉水南北的通道,这便是姜维和陆逊都看中这里的原因。
此时的邔县城池荒废已久,只剩一道残破的城廓,不论蜀军还是吴军,他们都是在城廓之外的汉水两岸扎寨,再往江里打下木桩,以达到阻断战船通行的目的。
蜀军要想从汉水北上运粮,或是载有骑兵的木筏想从汉水而下,必须拔除这里的木桩,这就要首先攻破两岸的吴军营寨。
前几日,吴国集大军猛攻邔县的蜀军营寨时,他们是从南往北而攻,不论走水路还是陆路而来,都有大片的陆地可供屯兵扎寨,攻寨的兵马也有足够的空间展开。
现在吴军占据着险要,樊城方向的蜀军欲夺回此地,这只能乘木筏从北向南攻,但北侧几乎没有陆地可供屯兵。
另外,由于蜀军的木筏虽是顺水而下,因为有木桩的阻挡,蜀军没法抵达靠近江岸的一侧或绕至营寨的南侧,攻寨就变得难上加难。
当初,刘闪和姜维提出暂时放弃这里的营寨时,张绍、文钦就提出反对意见。
不过,刘闪和姜维考虑到己方的伤亡,加之已经有了退吴军主力的办法,并未采纳张绍和文钦死守的建议。
刘闪领着3千兵马赶来支援时,见到两座要塞一般的吴军营寨,这才体会到蜀军攻寨的不易,于是令张绍和文钦暂时退兵。
“陛下,吴军的营寨依山势而建,从樊城方向极难攻取。末将建议,由江陵方向的兵马从南往北攻,唯有这样方能破敌!”
“陛下,张将军所言甚是!我从樊城方向攻打,吴军可轻松应对,若从南面攻打就容易得多了!”
“的确如此!”刘闪站在木筏上,遥望着吴军的营寨说道:“不过,我军信使只能翻越牛山而出,等到他们带领援军赶到,至少已在3日之后,此时的陆逊或许已经卷土重来。”
“陛下的意思是……”
“我等不到援军赶到!”
“陛下,若是从北往南攻,我军纵有10万亦难攻破!朱然和全琮铁了心死守,我用尽办法也未能诱其出寨,这……”
刘闪看了看江面后笑道:“虽然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我军却可以绕至吴军营寨的南侧;如果南侧也坚若磐石,我可不必攻打,任其自生自灭。”
“陛下,江上有许多木桩,别说战船,就连我军的木筏亦无法通行,如何绕至南侧?”张绍疑惑地问道。
“陛下,要拔除江底的木桩极不容易,拔桩的兵卒必在吴军的强弓、标枪的射程之内,大军如何绕至南侧?”
“两位将军请看!”刘闪指着江面的木桩说道:“傅佥将军在营寨下游打下的木桩很密集,露出水面大约一尺左右,吴军在营寨上游打下的木桩也是如此。既然「桥墩」已有,要建「桥面」就容易多了!哈哈哈!”
“陛下,吴军的箭矢如此密集,该如何建桥?”
“二位将军,我可将木筏改小,或用三五根圆木捆成一排做为「桥面」,将其放在木桩上即可;每根木桩与桥面之间,用一到两颗绊马钉固定,这样的桥只需半日即可建好。”
“陛下果然妙计!上下游的木桩都在吴军强弓和标枪的射程之外,若将桥修至下游的岸边,我军的木筏就可在上游的桥边停靠,可轻易绕过吴军营寨。”
“哈哈哈,如此一来,就算我不攻,这两座营寨中的吴军担心我断其退路,必会自行退走。”
“传令:调2千兵马捆木架桥,气死朱然和全琮!”刘闪大笑道。
经过半个时辰的准备,一百多个「桥面」顺着汉水漂来,几百名水性较好的兵士欣喜地跳入江中。在这炎炎夏日,在水中架桥简直就是一份最好的差事。
百来名兵卒潜入江中,引着一排排瘦长的「桥面」,穿过木桩间的空隙往下游而去,寨中的吴军不知其意,纷纷射来箭矢或标枪,这些兵卒深吸口气后,全都射在「桥面」之下,很难被吴军所伤。
几名兵卒倚着木桩,将「桥面」放到木桩时,更多的箭矢和标枪不停地落下,这些兵卒都到桥下躲避。
在水面与桥面之间,这一尺左右的空间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水中的兵卒可以从容地用绊马钉固定桥面和桥墩。
在吴军的箭雨之下,更多成排的圆木被顺水送来,由于有了几片架好的「桥面」,水中的蜀军可以在已有「桥面」的掩护下,从容地将「桥面」拓宽。
吴军浪费了大量的箭矢和标枪,却无法阻挡江面的蜀军将桥建成,朱然和全琮都知道蜀军接下来的目标,他们分出一部分兵卒离开坚固的营寨,前往几百步之外的下游,阻止蜀军从此处登岸。
天色渐渐暗下来,在下游等了半日的吴兵正在打盹儿,突然有无数的箭矢射来,吴兵慌乱中举起强弓往桥上一阵乱射,这才发现桥面上并无半个蜀兵。
原来,这些蜀兵确实没有从桥上而来,刘闪也不会傻到让兵卒冒着箭雨从桥上通过。
这些兵卒依靠江上的桥面作掩护,悄悄地扶着木桩,从桥的下方而来,两岸营寨中的吴军既没有发现,更无法阻止。
蜀兵轻易地消灭了在下游阻拦的吴兵,越来越多的蜀兵通过桥面的掩护顺水而下,吴军营寨的南侧很快就聚集了两千多蜀兵,他们已经摆出防御阵形。
至此,本就兵马不多的朱然和全琮郁闷至极:寨中的粮草箭矢极多,可以长期坚守,但下游的蜀兵根本就没打算攻寨。
“朱将军,我已经无法阻挡蜀军往来于上下游之间,我军是不是该撤了?”
“全将军,你说得不错!不过,江上的木桩仍然存在,蜀军的木筏依然不能往樊城运粮,我等应该再坚守几日,等到丞相和大将军解了夏口之危,必会引兵来援!”
“可是……若蜀军用炸弹或燃烧弹,此二寨再坚固也无法坚守,若再被蜀军截断退路,我军必危啊!”
“全将军不必忧虑!据大岭山的蜀军降卒所说,炸弹和燃烧弹不能遇水。这些蜀兵潜水而来,他们哪会有炸弹或燃烧弹袭我营寨?”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