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360章 缓退速追

曹爽中了刘闪的离间计之后,为了逼迫司马懿退兵,他断绝了司马懿大军的粮草供应。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令赫凯、王雄退往居巢,已在江南的田豫,以及位于巢湖大军退往舒城,摆出了十二万大军往合肥退走的架势。

既然后方的主力大军已经退走,位于雷水东岸的兵马,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这支兵马也只能被迫退走。

司马懿知道,曹爽断绝自己的粮草供应,这明显是阿斗在背后使坏。

正因为如此,雷水东岸的兵马退走时,必会遭到蜀军有预谋的追杀。

在这之前,姜维早就料到:司马懿必会成为陛下离间计的牺牲品。不过,在姜维看来,司马懿有两种退兵方式:第一种,自然是安安份份地退走;

第二种,就是在退走时,杀蜀军一个回马枪。

长江以北,北面的大别山群峰与长江之间,形成一道几十里宽的平坦大道,这个天然的大道从武穴一直延伸到舒城,长达几百里。

由于地形的原因,这一带如果有伏兵,很容易被对方的哨探发现。

因此,司马懿要想在退走时设伏,再反咬一口追击的蜀军,就要利用时间差:利用追兵与两翼的哨探之间,相互间通信延迟的漏洞。

因为这里只有几十里宽,若是魏军的赫凯、王雄所部突然迂回到两翼,当蜀军的哨探报回消息时,追击的蜀军已经被三面合围。

当然,魏军要想实现这个「回马枪」,必须迅速退走。同时,蜀军也要快速追来,唯有这样,才能利用这个时间差。因此,如果魏军迅速退走,两翼必有魏军迂回设伏。

反之,如果魏军缓慢退走,如果关索再缓缓尾随,就算两翼有魏军设伏合围,也很容易被蜀军的哨探发现,自然不会中司马懿之计。但是,这样也错失了追杀魏军的大好机会。

姜维身在下雉,要指挥江北和江南的两路大军,不可能及时知道前线的一切,他要求关索「缓退速追,速退缓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魏军后队的几个营已经拔寨东去,靠近雷水的几个营却没有静,他们自然是依照司马懿之命「前营变后营」,承担着迟滞和阻截蜀军追兵的任务。

蜀军的重装骑兵率先冲过雷水,这些刀枪不入的「人形坦克」轻易地逼近到魏军寨前,将带着绳子的铁钩扔入寨中,然后拍马而去。

在步卒眼中的坚固寨栏,毫不费力地被骑兵推倒,寨中魏军自然惊骇,既然无力阻止这些「人形坦克」推倒寨栏,那就只能弃寨而逃。

此时的魏军虽有三万步卒,但前队和后队皆在往东退走,加之后方有蜀军轻、重骑兵的追击,又有三万步卒嗷嗷叫着追来,魏军确实是兵败如山倒。

在关索「重兵速追」的攻势下,司马懿计划中稳如泰山的「缓退」,变成了百里大溃退。

在这场持续百里追击中,由于有重骑兵的威慑,溃退的魏军没法形成有效的防御阵形。

同时,蜀军追击的各路兵马也乱成一团,眼看后方的步卒陆续追来,部分轻骑敌兵利用自己速度优势,索性迂回到魏军的前方加以袭扰和阻截。

当魏军的前队退至怀宁时,他们再也没法按照预定计划退入怀宁城中,只得往两侧分散开,绕过怀宁继续往东退走。

追击持续了整整一天,眼看傍晚将至,关索担心中了魏军的埋伏,于是下令停止追击,并让前军迅速进入怀宁城中。

直到半夜时分,战果终于统计出来:斩敌七千,没有俘虏。

“诸位将军,这是为何?”关索不悦地说道:“我三万步卒全部出击,还有四千骑兵相助,才斩敌七千?为何没有伤敌数?为何没有俘虏?”

“关将军,场面太乱,当时我大军都在往东追。所以,魏军没有受伤者,也就难有俘虏。”

“为何没有抓到伤兵?”关索继续问道,他对此次的追击战果确实不满意。

“关将军,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那些伤兵全被剁了,哪来的伤兵?”

“大将军不是要求速追嘛?为何除了骑兵之外,没有步卒迂回到魏兵前方阻截?这次的斩敌,多是被骑兵斩杀,步卒为何少有战果?”

“关将军,步卒如何追得上?我骑兵杀到后,魏军逃得贼快了!”

“关将军,你也知道,我步卒如果追上魏兵,如果杀敌一人,大不了就立功受赏;

而魏军则不同,他们是为了逃命啊!双方步卒目的不同,再加上骑兵到处抢人头,我步卒如何能有战果?”

“关将军,确实是这么个理!”

“关将军,如果拔寨之后,骑兵统一到前方阻截,战果应该要更大……”

“卧槽!确实是好计!不过,你干嘛不早说?”

“关将军……这……末将也是刚刚才想到……”

“罢了,罢了!”关索无奈地说道:“来人!立刻把战果给大将报上去,就说……就说我已经屯兵怀宁。”

两日后,刘闪一行,十余人终于到达州陵地界。

刘闪想到一路上骑马太过颠簸,担心李昭仪和卫薇吃不消,提出在州陵乘船前往岳阳,然后再乘船前往洞庭湖,却遭到李昭仪的拒绝。

或许是久居蜀中的原因,李昭仪与张贵人一样,只要一坐船就会头昏,骑马虽然辛苦,但比起昏船来说,这已经是一种享受。

“陛下,咱们为何要先去岳阳?直接去洞庭湖不好么?”李昭仪问道。

因为没在富水河抓到螃蟹,她一直都闷闷不乐。关银屏、卫薇和杨兰都对长沙比较熟悉,路上一直说起长沙郡内,特别是洞庭湖一线河流和湖泊众多,李昭仪就一直催着去洞庭湖。

前日,刘闪拦下几个骑马的百姓之后,刘闪就一心想去岳阳,希望赶在他们登船之前一探究竟。

当时,这八个女子都在富水河翻石头,自然不知道此事。

“昭仪,咱们先去岳阳。”刘闪解释道:“在岳阳城的西城上,有一座巧夺天工的「岳阳楼」,咱一定要去游览一番。”

“岳阳楼……”向宠犹豫着问道:“陛下,你会不会记错了?岳阳城内,并无岳阳楼。”

“朕怎么会记错?”刘闪自信地笑道:“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说。咱们既然要游洞庭湖,自然不能错过岳阳楼。”

刘闪说罢,向宠一脸懵逼。

鲍三阳突然说道:“陛下,末将自幼久居长沙,确实没听说过长沙城中有一座岳阳楼。”

“难道……朕记错了?”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

“陛下,末将惶恐。”鲍三娘解释道:“陛下,岳阳西城的城头上,确实有一座巍峨的三层阁楼,这座楼是在「夷陵之战」前,由吴国的鲁肃所建。不过,长沙郡的百姓都称其为「阅兵楼」,或者称为「巴陵楼」。”

刘闪心头猛地一惊,这时才想起有些不对劲:当初,自己抄录那张长沙郡的地图时,他根据自己先入为主的印象,将洞庭湖与长江口的「巴陵」写成了「岳阳」。

自此之后,刘闪一直没有发现这处错误,每次调兵遣将时,他都将「巴陵」说成了「岳阳」。

此时,麾下的将领们并未指出这个「错误」,而是纷纷改了自己的地图,都将「巴陵」改成了「岳阳」。

自长沙郡整体归汉、大军兵进江夏之后,长沙郡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也逐渐将「巴陵」改称为「岳阳」。

“呃……鲍将军说得对,朕说的就是这座楼。”刘闪尴尬地掩饰着自己的错误,突然话峰一转:“朕此番去岳阳,就是要登岳阳楼,再做一首《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一行人无不惊愕。

他们自然不知道,刘闪又要玩一次盗版。这一次,刘闪要盗那位大文豪的版。

“哼!姓范的!朕倒想看看,你以后还怎么做!”

就在刘闪寻思着怎么盗版的时候,因为魏军的全线撤退,孙权又陷入莫名的恐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