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一本万利
“魏公,其实……能炼出红糖也不错啊!”刘闪饶有兴趣地品尝着手里的红糖,耐心地解释道:“相比白糖来说,红糖的营养价值更高,更适合制作各类食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也能快速补充士卒的体力;红糖在医药方面的作用,也是白糖无法替代的,所以……”
“陛下,话是如此,只是……如何才能炼出「亮晶晶」的白糖?”魏腾急切地说道:“想必陛下也知道,亮晶晶的的糖,肯定比这种黑褐色的糖更受欢迎!就算白糖的价格高十倍,其销量也会比红糖高!”
魏腾的话,确实没有说错!
不论白糖还是红糖,只要能生产出来,市场上的需求将十分巨大,肯定是供不应求,价格必会直线上涨。
另外,在这个时代,能吃得起「甜品」的都是世家富户,他们自然吃得起红糖,也不会在乎价格更高的白糖。
当然,魏腾明显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魏家获得了珠官、高凉二郡的甘蔗经营权,在当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魏家就算只产红糖,他们也能获得巨额的商业回报。
若是仅仅出于商业目的,只生产白糖而不生产红糖,朝廷和魏家很快就能积累巨量的财富,白糖也将变成一种奢侈品,普通百姓很难体会到「甜蜜的感觉」。
不过还好:魏家虽然出资最多,但朝廷也有监管权,不会放任魏家出于商业目的奇货可居。
另外,大汉地域广博,适合种甘蔗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首批红糖或白糖推向市场,立刻就会有其他家族进入制糖业,魏家不可能垄断大汉的制糖业,刘闪也不会允许制糖业被魏家垄断。
魏腾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急于抢在其他的竞争者之前,希望抢在价格最高的时候,赚到更多的钱。
“魏公!”刘闪郑重地说道:“我大汉朝廷为剿灭山民,也有巨大的投入,因此……”
“陛下放心!”魏腾拍着胸脯保证道:“魏家一定会依照协议,将收成的一半上交朝廷,绝不敢违约!”
“甚好!在我大汉,任何合法的商业行为都将受到保护,这也是商贾能赚到钱的根本保证。你的那一半,不论你卖给谁,不论你卖多少钱,朕绝不过问。”
刘闪满意地点点头,命内侍取来许多木炭,然后命人将其适当磨碎。
当前,在没有密封设备以及塑料工艺,并且糖类肯定会供不应求。
所以,暂时没有必要考虑白糖的长期存储,也不用考虑白糖的精炼技术。
若不是刘闪,恐怕再过几百年也不会有人知道:要将红糖变成白糖,由「红」变「白」,竟然是往红糖的糖汁中加入黑色的木炭!
魏腾睁大眼睛,生怕错过第一个细节,仔细看着一群内侍制作白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正是魏腾带来的几十斤红糖,刘闪唯一加入的也只有木炭。
“魏公,加入木炭的目的是「脱色」,吸附掉红糖汁中的色素;经过多次过滤,再将糖水缓缓加热蒸干,即可获得亮晶晶的白糖。”
魏腾虽然连连点头,但是没有看到白糖之前,他并未完全相信刘闪的话。
十几名内侍仍在不停地忙碌,刘闪的思绪却飞到了远方。
珠官、高凉二郡,其地理位置,与一千多年以后的广西省大致重合;
在那个时候,辖区内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了一千二百多万亩,甘蔗与食糖产量均超过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六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
当前,制糖业发达的其他国家,他们还是茹毛饮血的土著,自然无法与大汉的白糖形成竞争。
在刘闪长远的规划中,在开发不足的情况下,在南方多郡的大片土地,并不适合百姓大量迁徙定居,也不适合大量地种植粮食。
因此,刘闪的计划是以军队扫清山越,再以奴隶做为劳动的主体,在这些地方大量种植甘蔗制糖。
在满足大汉的军民所需的情况下,还能销往魏国,还能经丝绸之和海上的大船销往世界各地,换回黄金和白银。
刘闪沉浸在自己美梦中时,内侍们发出阵阵**。
魏腾用竹片挑起锅底的一些结晶体,不停地揉着眼睛,欣喜地赞道:“神奇!真是太神奇了!这亮晶晶的东西,难道就是白糖?”
这个时代并没有白糖。
李昭仪也没见过白糖,她仅用「亮晶晶」三个字,就轻易招来魏腾的大量投资。
魏腾不顾这些晶状物还是滚烫滚烫的,轻轻吹了几下,赶紧塞入口中,欣喜地赞道:“甜!真是太甜了!这东西,铁定能卖个好价钱,哈哈哈!”
“魏公,还有犹豫否?”刘闪笑呵呵地问道。
刘闪也调查过,魏腾投入的三千万铢,这对魏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这不过是魏家先期的尝试而已。
“唉!现在的季节已过,只能等到明年了!”魏腾惋惜地叹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唉!”
“魏公,其实还不晚,你已经走在了前面!”
“陛下说得极是!”魏腾正色说道:“魏某手上已有两万奴隶,正好趁着此时扩大垦荒面积;魏某准备再买十万奴隶,将会稽郡的基业全部转移过来!争取在十年内,将珠官、高凉二郡全部种满甘蔗,哈哈哈!”
“魏公,仅仅是扩大种植面积,这还不够。”刘闪继续启发道:“魏公,糖的产量提高之后,如何才能运往荆州?现有的官道,恐怕运力远远不足吧!”
“陛下的意思是……”
“朕为了将交趾之粮运往武陵郡,已经用了几年时间拓宽道路。若魏公能拓宽珠官至零陵、高凉至桂阳的道路,魏公的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效率也会高很多……”
“陛下……”魏腾面有难色地说道:“不瞒陛下,魏家虽有一定有资金,但要拓宽甚至重修这两条官道,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魏公是生意人,应该知道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性。若能咬牙辛苦几年,待道路通畅之后,魏家很快就能收回这笔投资,一本万利哦!”
“陛下,这需要的资金太过庞大,需要动用的人力至少十万,耗时至少五年!仅凭魏家之力,确实难以实现!”魏腾仍旧委婉地拒绝。
“若是魏公愿意出资修路,我大汉朝廷可出剩余的七成资金。”刘闪继续引诱道。
“陛下,此言当真?”
“君无戏言!还请魏公慎重考虑!”
“陛下,若朝廷出资七成,我魏家愿意出资三成。”魏腾郑重地说道:“如今,在珠官、高凉二郡,我魏家的甘蔗种植经营权是三十年,若能续至五十年,我魏家可出五成资金修路。”
“哦?若是如此,朕给你一百年的经营权……”
“陛下,魏某也想啊!可是,魏家确实拿不出这笔资金。魏家出资五成,这已是魏某能承受的极限。当然,这得分五年逐步完成。”
魏腾确实很聪明:若要一次性出资,他自然肉疼;
若分成五年完成,每年出资一部分,这只是当年经营收益的一部分,并不会动用魏家的老本。
“好!成交!”刘闪爽快地答应道:“魏公若是方便,可在柴桑暂留几日,朕命人尽快准备合约,以免魏公往返奔波。”
“也好,魏某就签完合约再走,哈哈哈!”
刘闪不会谈生意,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种生意确实是双赢,根本就无需去谈。
对于魏家来说,花五年时间,再出一笔资金整修道路,这确实是一本万利;
对于朝廷来说,修建一条通往荆州的官道,对于平定交、广二州的山越暴民,对这二州的长久开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这也是一本万利。
现在的大汉,国库充盈,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能拉拢各个世家财阀出资,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参与大汉的建设,这确实是双赢的局面。
刘闪和魏腾都想尽快签下合约,若是往返于成都,这确实太浪费时间。
思来想去,刘闪决定召来长沙郡守朱熹,让他草拟一份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