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555章 石泉危急

魏军秘密进往汉中,这已经让诸葛恪慌了神,铁了心要带兵回援。

朱然提到这个问题时,诸葛恪正色说道:“朱将军!此时的汉中兵力空虚,我只能速速回师,以一支兵马坚守阳平关,阻挡魏军进一步南下,再以一支兵马支援汉中诸城;

诸位将军也知道,魏军从子午道而来,六百里运粮极为艰难,只要我主力大军回援,要击退魏军也不难。”

诸葛恪的话也有道理,朱然仍不建议全军回援,担忧地说道:“我只有一万兵马坚守在丰水和泾河以西,若这两条防线被击破,魏军又可经褒斜道、傥骆道、陈仓道,甚至从祁山多路进兵,以司马懿之谋,我防不胜防啊!”

“朱将军,我已将军情急报汉中,父亲和弟弟必会第一时间在褒斜道、傥骆道设防;

我从大散关回师,仍会留一军死守大散关,这三路可保无忧;

至于祁山一线,我可从阳平关抽调兵马去援,死守各路隘口,魏军必不敢入。唯有如此,方可确保汉中无忧。”

诸葛恪的态度很坚决,施绩、罗蒙、吕翼和张绍等人多番劝说,仍不能阻挡诸葛恪「全军回援」的打算,只得依令而行。

司马懿兵进子午道的消息传至汉中,诸葛瑾闻之并未慌张:“汉中兵力虽然空虚,但大将军行事谨慎,他留有一营兵马守住各路隘口。传令:令马邈死守腰岭关、令王含死守马岭关,令胡济死守阳平关,其余两部司马,分别屯兵于褒斜道、傥骆道的险要之处。”

“父亲,子午道虽有两部兵马守住险要,我还是要加强石泉之防御,将魏军阻在汉中以东的峡谷之间。”诸葛融谨慎地说道。

“不错,两部兵马只能迟滞魏军的行程,不足以守住子午道。诸葛攀,你速速前往石泉县,紧急动员城中百姓,然后前往马岭关御敌;诸葛绰,你速速动员汉中百姓,然后前往石泉驻守,等候援兵!”

二人领命离开之后,诸葛融疑惑地问道:“父亲,我在汉中只有一营兵马,现在分散守卫各处,早已捉襟见肘,哪里还有援兵?”

“以你兄长的性格,他必会以主力大军回援。只要我坚守各处隘口和城池,拖延时日,必有援兵到来。”

诸葛瑾说罢,遗憾地说道:“唉!恪儿确无将帅之才,枉负陛下信任矣!”

子口……

汉军主力兵退大散关,消息传至魏军营寨,这完全在司马懿的预料之外。

“太傅,在我原有的计划中,我兵进子午道之后,诸葛恪必会猛攻丰水和泾河,借此威胁子口,逼我退兵;

我在丰水和泾河部署重兵防御,本以为能重创蜀军,哪知诸葛恪如此胆怯,竟将我计划全盘打乱!”

“不,绝非如此!”司马懿庆幸地说道:“我原来的计划是重创蜀军步卒,现在看来,我虽未完成目标,却有意外的收获:此战之后,关中之地将重归我大魏,汉中亦被我轻易所得!”

“太傅,这……这从何说起?蜀军虽已退往汉中,但他的主力尚存,随时可以再出大散关。再者,蜀国骑兵一日未灭,我在关中就处处掣肘,谈何收复关中?”

司马懿没有回答羊祜的话,转头问道:“我军虎豹骑可否赶到?”

“叔父,依照密令,一万虎豹骑分批从洛阳出发,近日已秘密赶到潼关。”司马望肯定地说道。

“甚好!”司马懿满意地点点头:“蒋军师,你乃领军将军,虎豹骑自然由你统帅;十日之内,你携五千虎豹骑,协助五千步卒赶到金城郡榆中渡设防,将蜀国骑兵阻在黄河以西!”

“太傅,只要能击败泾河西岸的蜀军,我虎豹骑西去之路必然畅通;然,关中仍有王平、牛金引骑兵镇守,我很难携步卒赶到榆中;再者,此去凉州路途遥远,我粮草难以为继,如何能在榆中久持?”

“传我军令:张特、石苞、贾充、州泰,三日内,不惜任何代价,务必击溃泾河、丰水以西之蜀军。”

“诺!”

“徐质、戴陵,待我步卒击溃丰水西岸之蜀军,你二将引五千虎豹骑渡河,将王平、牛金的骑兵牵制在渭水以南。”

“诺!”

“蒋军师,我已将蜀国骑兵调往渭南,你沿着渭水北面的山脚而行,必能瞒过蜀军哨探,轻易抵达榆中。”

蒋济点头应允,司马懿接着说道:“胡人联军必会将蜀国骑兵诱到酒泉、敦煌一线,你可前往羌地寻粮。另外,鲜卑人和氐人也会给你送来足够的粮草,补给的问题你无需忧虑。”

“太傅英明!”蒋济心悦诚服地说道:“我拒蜀国的主力骑兵于凉州,徐质、戴陵又拖住关中的王平和牛金,我二十万步卒便可纵横无阻;

待胡人击溃蜀军主力,回师关中之后,蜀军再也无力兵出散关,关中之地将重归我大魏。”

“司马绥和司马泰,现在兵在何处?”

羊祜看了看地图,然后说道:“太傅,按日程来看,二将若是行军顺利,此刻应该在直城附近,再过五日就能抵达石泉城下。”

“不,我虽有取汉中之意,却不可抱太大的希望!”司马懿正色说道:“蜀军必在沿途的腰岭关、马岭关隘口设防!此二地易守难攻,若是受阻,我很难抵达石泉。司马通,你携五千兵马,速速押运粮草入谷,随时支援司马绥和司马泰!”

“诺!”

司马懿行事谨慎,他派出的两路先头部队,其兵马数量并不多,而且轻装速行,实为探路的先锋。

不过,司马懿高看了汉军在子午道中的防御:当司马绥兵至腰岭关隘口时,此处确实驻有四百汉军,由小将马邈镇守。

在这之前,从未有魏兵杀进子午道,镇守此处的这部汉军,他们已有五年多未曾征战!

五年枯燥的戍边生活,让这批兵士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也失去了军人的血性。

几十个魏兵沿着绝壁攀上隘口时,守卫的兵卒如临大敌,匆忙应对之时,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兵器置于何处!

魏军鼓噪一番,马邈还没有查清敌情,就匆匆下达了退兵的指令。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先头的魏兵一路追杀尾随,马邈就带着部下一路溃逃,一直逃到百多里外的马岭关。

“马将军,魏军真有五万之众?我在马岭关才四百兵马,如何能挡?”王含见马邈退来,脸色大变。

“据情报所说,魏军确有五万之众!”马邈惊慌失措地说道:“仅仅精锐的先锋就有五千人,由司马……呃……司马昭统领,距离此处已经不足五里……”

马邈从没了解过魏军的数量,他未作抵抗就弃守腰岭关,只能夸大魏军的数量,或许才能避免罪责;

王含也未作查证,听马邈这么一说,瞬间吓得面如土色:“魏军势大,咱们才这点兵马,绝无可能阻挡!我以为,我应该退往石泉坚守,再向胡将军请求援兵……”

魏军尚在几里之外,二将一拍即合,立刻又弃守马岭关,匆匆退往石泉。

王含口中的「胡将军」,自然是指的胡济。他曾在诸葛亮帐下任主簿之职,诸葛亮北伐期间,胡济曾以「行参军」、「昭武中郎将」的身份跟随北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后,刘闪「依照」诸葛亮的遗表,升任胡济为中典军、汉中太守,并加封成阳亭侯,令其屯兵汉中待命;

然而,诸葛亮临终的手书和遗表,只有刘闪和张贵人才看过!

在这份遗表中,诸葛亮建议升胡济为「前将军」,刘闪却只封了胡济「中典军」之职。

当时,除了胡济之外,朝中和军中的几十个文武官员,刘闪皆按照诸葛亮的遗表对其升赏;

在这之后,姜维和众将屡次举荐蒋舒和胡济等人,刘闪迫不得已启用了蒋舒,胡济仍被闲置于汉中。

胡济之所以遭到轻视,是因为刘闪老是忆起历史上的「段谷之败」: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姜维升任大将军后,整顿兵马再次北伐,与胡济约定两路出兵,汇合于上邽。

然而,“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据载,此战失败,姜维所部的损失在万人左右。

另外,在胡济任太守之后不久,刘闪担心各郡拥兵自重,一度削去了各郡太守的征兵权限,胡济这个太守也无兵可带,一度被刘闪和众将遗忘在了汉中。

当然,刘闪从未想过重新启用他。

在这之后,因姜维、魏延等人经常转战各地,汉中的四条出蜀栈道中,关键隘口的兵将就转由汉中太守胡济统领,马邈、王含二将常年驻于子午道,不了解汉中和关中驻军的将领,他们只记得向胡济请救援兵,这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日,诸葛攀在石泉县动员了五百多精壮百姓,本来还有众多的百姓从城外陆续赶来,诸葛攀担心马岭关失陷,他不敢多作停留,向百姓发放兵器,简单地教授了使用之法,就匆匆往马岭关而去。

马岭关距离石泉县大约二十里,诸葛攀领着百姓行出十余里,正巧遇上败退而来的马邈和王含。

看着丢盔弃甲狼狈退来的八百兵卒,又闻二将在马岭关不战而退,诸葛攀勃然大怒,将二人痛斥一番,要求二将引兵返回御敌;

然而,马邈和王含不仅没有遵从,反而将诸葛攀揶揄一番。

“你是什么将军?四安?四平?还是校尉?有何权力对我指手划脚?”

“魏军有五万之众,先锋司马昭势不可挡,你才五百个百姓,就想螳臂挡车?”

“想要送死,没人拦着你!想让咱们陪你送死,你还没这资格!”

马邈和王含确实没有说错:诸葛瑾在汉中寻得诸葛攀之后,并没有对其委以军职;

因为魏军将至,除了三子诸葛融之外,诸葛瑾的身边无人可用,他让诸葛攀、诸葛绰动员百姓支援马岭关,这确实是无奈之举。

因此,诸葛攀无法命令马邈和王含,但军情紧急,容不得多想,他咬牙喝道:“魏军未至,不战而退,你等不配穿汉军的兵服!立刻脱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