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558章 错守诸围 or 敛兵聚谷

当年,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十年间,他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的窘境,在兴势山修建了「兴势围」,用于防范傥骆道的进攻之敌;

在龙亭建「赤板围」,在黄金戍修建「黄金围」,用于防范子午道的进攻之敌。

这些「围」,其实就是坚固的小型城塞群,魏延在这些「围」之间,另外设立了大大小小营寨,彼此之间遥相呼应,这是汉中的第一道防线;

除此之外,魏延在汉中城以西修筑了「汉城」,用于支援陈仓道、褒斜道;

同时,又在汉中城以东修筑了「乐城」,用于支援黄金围、赤板围和兴势围;

至此,汉、乐二城就与外围的古道,以及各个「围」之间互为犄角,这便是汉中的第二道防线;

当然,第三道防线,就是汉中城的城廓。

由于汉、乐二城极为坚固,能为各个「围」提供有力的后援保障,不论在魏延镇守汉中时期,还是在诸葛亮北伐,甚至姜维的前十次北伐期间,魏军从来没有兵临第三道防线。

在历史上,魏延的这套防御体系被称为「错守诸围」或「实兵诸围」,其总体思想,是「依靠外围据点,拒敌于汉中城之外」。

……

汉中城……

“诸葛将军,身体可有好转?”刘璿再次请诸葛瑾坐下,正色说道:“父皇命我带来十名太医令,稍后,太医令给将军详细检查,如果有必要,还请诸葛将军回成都养病!”

“太子,这如何使得……”诸葛瑾痛心疾首地说道:“犬子诸葛恪有负陛下所托,未能杀敌于关中,反而引兵入寇,此乃死罪也……”

“诸葛将军言重了!”刘璿满不在乎地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若是一战之败就获死罪,那司马懿、满宠和邓艾,他们不是死了千百遍?

诸葛将军,此事不必介怀;

父皇也说过,我大汉的伐魏之战,拼的是双方的国力。纵有一时的挫折,只要国力强盛,民心思战,很快就能反败为胜。”

诸葛瑾不停地摇头叹气,刘璿问道:“诸葛将军,听闻,我关中的大军已经全部退回散关,并且正往汉中退来?”

“太子,犬子考虑到子口已失,短期内无力攻破泾河与丰水防线,无法有效地威胁魏军,又担心魏军攻陷汉中这个大后方,这才不顾一切地引兵退回。唉,他这是错上加错!实在有负陛下所托!”

刘璿点点头,考虑到大散关距离汉中路程遥远,无法及时了解关中的军情,于是说道:“立刻传令:令张梁、甘瑰、黄崇、张畯、张绍、马忠,六将引兵三万退回汉中,其余诸将仍由诸葛恪统领,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尽量与魏军周旋,使其不敢肆无忌惮地兵进往汉中!”

“太子英明!要退汉中之敌,我必须在关中给魏军足够的压力!”诸葛瑾谨慎地说道:“末将已令诸葛融动员百姓,巩固乐城和诸围的防御,又令诸葛攀、诸葛绰迟滞魏军,掩护百姓退回乐城,然后在赤板围和黄金围御敌。只是……汉中兵力不足……”

“诸葛将军,此事我已知晓。不过,我已令二人退回乐城,放弃东部诸围之防御。”

“太子,这如何使得?”诸葛瑾脸色大变,惊恐地说道:“太子带来一万精兵,理当速速往乐城增兵,再派出兵马屯于黄金围和赤板围,以此互为犄角,方可有效抵挡魏军。怎可自弃险要,退守平坦无险的乐城?”

刘璿没有回答,却将目光投向钟会和诸葛瞻。

然而,这两人在刘璿跟前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在姜维和刘闪跟前也没有顾忌,此时却摇了摇头。

刘璿稍一细想,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他们在姜维跟前是师徒,相互间畅议军机很平常;

二人在刘闪跟闪敢于直言,这相当于一种测试或考验;

二人在刘璿跟前畅言无阻,因为三人间毕竟是结义兄弟。

由于二人皆未成年,他们没有军职和官职,在这大帐之中,自然不方便在老臣和叔父面前「造次」。

明白这些后,刘璿也不勉强,正色说道:“诸葛将军,以乐城做为后援,以赤板围和黄金围做为据点御敌,这是魏延将军镇守汉中时的「错守诸围」之法,这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做为保障;

魏军从子午道而来,其运粮艰难,不能久持,假以时日,必能拖死魏军,若我手上有三到五万兵马,足以击退十万魏军的进攻。”

诸葛瑾点点头,刘璿继续说道:“此时,就算加上各城动员的百姓,我总共才一万三千兵马,若要分守二围和乐城,各部兵马就更加薄弱;

若魏军绕过黄金围和赤板围,转而以重兵围我乐城,黄金围和赤板围不敢来援,不久之后,他们也会断粮自溃。”

“太子所言甚是!”诸葛瑾郑重地点头说道:“我兵马不足,不足以用「错守诸围」之法!不过,若我退守乐城,魏军以一支兵马围我乐城而不攻,再绕过乐城攻我汉中城和汉城,我不是更加危险?”

“不错,确实如此。”刘璿肯定了诸葛瑾的话,却又反问道:“诸葛将军,在你看来,若我有两千兵马,守住黄金围容易,还是守住汉城容易?是守住赤板围容易,还是守住汉中城容易?”

“汉中城,以及汉、乐二城城池坚固,城中粮草军资充足,要以两千兵马守住这些城池,易如反掌!”

诸葛瑾说罢,似乎明白了什么,急忙问道:“太子,你是打算诱敌深入?”

“不错!若我有足够的兵马,以重兵死守黄金围和赤板围,确实能阻挡魏军深入汉中平原;不过,我兵马暂时不足。”

刘璿说罢,看了看钟会和诸葛瞻,郑重地说道:“当然,我若拒敌于汉中平原以东,司马懿很可能不再增兵;若魏军已经攻到汉中城下,司马懿就会不惜代价地增兵。”

诸葛瑾自然明白刘璿的话,肯定地说道:“司马懿增兵越多,他的粮草补给就越发困难。等到魏军攻城不克,兵疲返回之时,我关中归来的大军就可趁胜追击!”

“诸葛将军,我正是此意!”刘璿肯定地说道:“就算我兵力足够,若我仍用错守诸围之法,屯重兵于外围据点,虽能保汉中无忧,却无法机动,魏军退去之时,难以给予致命一击。”

“太子,诱敌深入确实是好计。”诸葛瑾细想之后,却又有些犹豫:“不过,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将军,但说无妨!”

“太子,若要将魏军放入汉中平原,汉乐两城和汉中城,必须要挡住魏军的全力猛攻,至少要坚守二十天以上;

其次,我还需在阳平关驻守一军,防止魏军破关后直入成都;

再者,我大散关退回的兵马必须及时返回。若因暴雨或其他原因延误行程,不仅汉中三城有破城之险,魏军若是退去,我也无法迅速追击。”

“诸葛将军,这三个变数,我已经考虑过。”刘璿胸有成竹地说道:“我有一万兵马,可在汉中城、汉城和乐城各驻两千精兵,每城再拨一千精壮百姓助守;

阳平关至关重要,我就以四千精兵驻守;此四处要地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只要兵将齐心抗敌,魏军绝无破城的可能。”

诸葛瑾点点头,刘璿继续说道:“若我没猜错,在我诱敌入汉中平原之前,我大散关的兵马已在撤回,司马懿的大军却在子口未曾出发!我已经快了司马懿二十多天,诸葛将军不必忧虑。”

“太子谋划周全,末将佩服。”诸葛瑾心悦诚服地赞道,却又眉头紧皱:“不过,末将仍有一丝忧虑:此时的汉中,已经无将可用!四处要地,必须指派得力战将镇守,这是我此战成功的关键,必须得小心谨慎!”

诸葛瑾说到这里,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愤愤地说道:“太子,魏军之所以轻松抵达石泉,皆因腰岭关、马岭关的守将马邈、王含不战而退,将险要之地拱手相让,我才陷入此等危局。今,这二将已被拿获,还请太子谨慎定夺!”

“自我大将军兵出永安以来,我汉军将士皆如财狼虎豹,就算身处重围也死战不退,方得二分天下;今,这二将擅自弃守险要,置汉中于危局,必须重处,以儆效尤!”

刘璿似有依军规处斩二人之意,并未明白诸葛瑾口中的「谨慎定夺」。

诸葛瑾赶紧解释道:“太子,这二将漠视军规,擅自撤离驻地,致我汉中咽喉陷入危难,依照军规,确当斩首!

只是……只是……这马邈……乃我振威将军马延之子,征东将军马岱之孙,还请太子慎重啊。”

“马岱将军?他……”

“太子,确是如此!”诸葛瑾正色说道:“马延将军做为副将,常年跟随马岱将军在外征战,这个马邈,他是马将军唯一的血脉!若斩了马邈,恐怕……唉……”

“既然如此,就将二人暂且收押,等候父皇定夺。”

刘璿说罢,诸葛瑾点头应允,两人都在思索着四处要地的守将人选。

此时的刘璿、钟会和诸葛瞻可能还不知道:在公元244年时,王平采用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取得大捷,轻易击退曹爽的十万大军,歼敌六七万之多,魏军运粮的骡马驴牛几乎死伤殆尽,使得魏国国力大减。

然而,刘璿、钟会和诸葛瞻也不知道,他们定下的「诱敌深入」之计,几乎与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一模一样!

「敛兵聚谷」,发生在魏军大举伐蜀之时。

当时的姜维,他还在沓中屯田避祸,钟会的大军杀往汉中之时,汉中的守将,正是采用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御敌。

然而,阳平关的快速失陷,让姜维的「敛兵聚谷」背上了「引狼入室」的骂名;

甚至很多人认为,汉中防守的失利,打开了魏军进入成都的大门,姜维难辞其咎。

当魏军攻破阳平关之后,姜维只得且战且退,大胆穿插,几经周折,终于抢在钟会之前,率先赶到剑阁的剑门关布防;

然而,就在姜维与钟会对峙于剑门关之时,邓艾的大军,却出现在姜维后方的绵竹……

因此,姜维的「敛兵聚谷」之法,实际上成了刘禅投降的导火索,这让许多的史学家认为「弊大于利」。

此时,刘闪正在去往江陵的船上,他还不知道刘璿使用了「敛兵聚谷」之法;

此法是利是弊,恐怕刘闪也不好妄加判断,他只记住了此战的关键人物: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