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施恩天下,普天同庆
当承乾殿上的自鸣钟,刚刚指向三点的时候,朱标和常凤仪就起床了。
先招东宫的司药女官,重新为常凤仪确了喜脉。然后,又招东宫的典药医官从外面进来,重新确认。
其实,常凤仪算算日子,又自己给自己1确了喜脉,已经是九不离十了。但是,这么大的事儿,常凤仪也只能稍微一确认就跟朱标说。到了告诉朱元璋、马秀英的地步,就必须得反复确认,万无一失了。
确认完毕,已经到了四点。朱标和常凤仪才共乘一座软轿,来到了华盖殿。
没错,就是华盖殿。这个时间点儿,即便以常凤仪和朱标的身份,也是进不了皇帝后宫的。
华盖殿位于奉天殿和谨身殿之间,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相对于面阔十一间的奉天殿和面阔九间的谨身殿而言,完全就是个弟弟。
这谨身殿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上朝前,有个略微休息的所在。
果然,朱标和常凤仪来到华盖殿时,朱劳模已经就座了,正拿着一册《元史》细细翻看。
新朝为前朝修史,是老规矩了。一方面,是为了把前朝不好的一面写出来,证明新朝取代前朝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是在前朝的棺材板上,钉上几根最粗大的钉子。盖棺定论,告诉那些遗老遗少们,你们效忠的朝廷已经死了,连尸都不可能诈了,你们还是好好接受新朝的统治吧。另外,还能彰显本朝的正统——不是正统的王朝,既没有那个文明为前朝修史,也没有能力为前朝修史。至于,吸取前朝经验教训、褒奖忠臣孝子、让奸佞遗臭万年等附带作用,就不必说了。
总而言之,历时三年之久,这部由宋濂、王袆、危素主编的《元史》,终于全部完成。
朱元璋本身就喜欢读史书,这《元史》又涉及到对元朝的盖棺定论,以及对华夏的定义,所以非常重视。
最近这些日子,朱元璋经常抽空细读。
“儿臣参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儿媳参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常凤仪和朱标大礼参拜。
“哦,标儿和凤仪来了啊!坐!”朱元璋正看到关键处,连头都没抬,道:“怎么?凤仪怎么也来了?是有什么事儿吗?”
“好叫父皇得知。”朱标主动接话,道:“凤仪有喜了。”
“哦,有喜……啥……啥?”
朱元璋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后,马上意识到不对,赶紧把手里的《元史》放下,抬头道:“什么?标儿,你刚才说什么?”
“儿臣说,凤仪有喜了。”
“果……果真如此?”朱元璋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1,
朱标道:“刚刚招春和宫的女官看过,又招了东宫的医官确认,应该能确定了。”
“这么大的事儿,你东宫的医官怎么能用?快!马仲良,给咱把戴思恭速速招来!”
“遵旨!”
戴思恭虽然只是小小的八品御医,但那是因为年纪太轻而已。事实上,众所周知,太医院里此人医术第一。
马仲良赶紧领命而去
朱元璋又赶紧招呼道:“牛令忠!快,去后宫,去给皇后报告这个好消息!”
“遵旨!”
又一名宦官飞奔出殿。
“还有!对了!来人啊,替咱去太庙,给列祖列宗上几柱香,感谢列祖列宗的保佑啊!”
“遵旨!”
按说,朱元璋已经派人去找御医,并且派人告诉马秀英这个好消息了,又谢过列祖列宗保佑了。
常凤仪就在一旁坐着,安安稳稳的。
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朱元璋要么和朱标谈一些其他的事,要么,继续看继续看他的《元史》,等着早朝的时间开始。
但是,和朱标说什么呢?朱元璋满脑子的都是“要有孙子”了,一时间竟找不到别的话题。
刚才还看得津津有味的《元史》,现在朱元璋是一个字儿都看不下去了。
没办法,《元史》算个毛啊!
老朱家有后啦!
天下,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儿吗?
事实上,这三年来,朱元璋的压力也相当不小!
朱标没生孩子,可能有各种原因,甚至能怪到酷爱杀俘的常遇春头上。
但问题在于,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也没孩子!
这怎么解释?
两年前,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已经被封为长安郡王,和邓愈的长女成婚了。
而且,朱樉可不像朱标,在女铯上那么克制。宠幸过的女子,多了去了。
结果,照样没生下一男半女!
朱元璋表面上还镇定如常。但是,心里面,都怀疑是不是他取下的过程中杀戮太多的缘故。或者,从小乞儿到“皇帝”,已经耗尽了老朱家所有的福分什么的。
现在好了,事实证明,朱元璋之前的一切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朱元璋能不大有“暗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吗?
非但如此!
朱元璋是极端重视亲情的人!
爷爷渴望抱孙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朱元璋?
其喜悦激动的心情,简直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所以,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盯着那卷《元史》,完全是摆个姿势而已,一个字儿都没看过去。
终于,御医戴思恭来了,再次确认了喜脉。
马秀英也来到了华盖殿。
马秀英自然也非常高兴。事实上,就算和儿媳矛盾再大的婆婆,在儿媳有身孕的时候,都会变得慈眉善目的。更何况,马秀英和常凤仪本来就相处的不错。
更何况,这是在成亲三年之后,常凤仪终于有喜!这孩子,真是来之不易!
“以后啊,太医每日早晚,都要请脉。你不要不耐烦,这规矩是我定的,都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
“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就吩咐下人们去做。东宫里面没有,就从我这拿。”
“待会儿,我就让人给你送些补品过去,什么人参鹿茸燕窝都有。”
“这些日子要静养,但也不能全然安静,必要的活动还是要的。不过,稍有不适,就不要再动了。”
“原来每日都要向我请安的,以后就五天来一趟吧。身子不便了,不来也行。另外,不要行什么大礼,福上一福也就罢了。谁敢挑你的礼,我揭了他身上的皮!”
……
马秀英将常凤仪叫到一旁,拉着她的手小声仔细叮嘱着。
其实,东宫里面什么没有?各种伺候的丫鬟婆子,更是多了去了,根本就用不着嘱咐那么多。
但是,对于马秀英来说,不仔细叮嘱一番,实在是放心不下。
朱元璋则终于想起一件事来,对朱标道:“此事,不仅是我朱家的大喜事,还是天下的大喜事,理应普天同庆。咱准备让礼部和刑部会商,弄个大赦天下的章程下来。标儿,你以为如何?”
“父皇三思啊!”朱标赶紧劝道:“若是皇长孙降世也就罢了,父皇大赦天下,还说得过去。但是,这仅仅是皇太子妃有喜。别说大赦天下,就是公告天下,都实在不妥啊!”
“呃……””
朱元璋也意识到他有些高兴过头了,道:“但是,这么大的喜事,不庆贺一番,咱心里面着实不舒服。再说了,咱现在施恩于天下,也算为了给没出生的孩子,积些阴德不是?不施恩于天下,咱也有些不妥。”
“如果,父皇一定要施恩天下的话……儿臣倒是有几个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