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374章 「发明」简谱

在古时,很早以前就有「古琴悦己,古筝悦人」的说法。不过,刘闪对此并不赞同。

刘闪喜欢听「筝」的演奏,是因为筝的声音清脆高亢,音域更加宽广,而古琴的声音比较低沉,略微显得有些单调。

当然,可能是「筝」的声音比较动听,在各个青楼中,「筝」是每个乐姬必学的乐器。

当乐姬在弹奏时,纤细的手指拂过琴弦,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有了「古琴悦己,古筝悦人」的狭隘说法。

三年前,刘闪与宫里的嫔妃和乐官「创作」大汉战歌时,刘闪并没注意到她们是如何记录乐谱,只记得花了很长时间!

虽然已经有了乐谱,但各个地方的乐师按谱演奏时,刘闪的「大汉战歌」已经完全变了味道,简直就是「面目全非」!

船舱里,刘闪哼出那段《春江花月夜》,卫薇稍稍思索一会儿,她也能像王伊若那样弹奏出来,节奏也基本相符。

卫薇将这一段记录成筝谱时,刘闪看到她记录的这段筝谱,简直有种要骂娘的感觉!

刘闪不懂五线谱,但能看懂基本的简谱。卫薇记录的这段筝谱,完全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甚至,这些根本就不是字!

“卫夫人,这个字是何意?”刘闪指着卫薇记录的几个符号,不解地问道。

卫薇还未正式过门,刘闪称她为「卫夫人」,她脸上忽然一红,赶紧解释道:“陛下,这个是乐师自创的筝谱记录符号,这个符号的上半部分像个「九」字,下方的左边有个「土」字,右边有个像半圆的钩子的符号。

将这些合起来,就是这个音的弹奏指法:弹九弦,左手食指压弦的同时,右手中指往里拨动这根弦。”

刘闪点点头,大致猜到了乐师为何要以单独的方式记录筝谱:因为筝的弦达21根之多,古琴的「宫商角徵羽」已经无法记录。

刘闪敢于保证给王伊若筝谱,是因为他曾经看过后世的筝谱,它其实非常简单:在简谱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简单的符号,就能准确记录弹奏时的勾、托、抹、劈、剔、挑、花指、摇指、琶音、揉弦、颤音、滑音、扫弦、刮奏等等诸多的手法。

“卫夫人,这把筝的音是否准确?”

“陛下,应该很准!”卫薇肯定地说道:“每个乐姬在弹奏之前,都会根据多年的经验,校准每一根弦的音准。”

刘闪点点头,逐根拨动每一根弦,发现它跟五弦的古琴很类似,每五个音阶为一组,每一组再逐次升高,若按简谱来说,它的每一组都少了「发」和「西」两根弦。

“卫夫人,这筝……难道没有「发」或「西」这两个音?”

卫薇一脸的茫然。

刘闪很快就换了一种方式,手指放在高音区的第三和第四根弦问道:“能否弹出比第三根弦低,但又比第四根弦高的音?”

刘闪想要的,自然是高音区的「发」。

“陛下,这很容易!”

卫薇说罢,左手压住第四根弦,再用右手拨动,准确的高音「发」就被弹奏出来。

“原来如此简单!”刘闪有些飘飘然,期待地问道:“卫夫人,你认识小学教材中的「1、2、3、4」这些数字吗?”

卫薇肯定地点了点头。

刘闪找来一张白绢,画出21条线,每根弦都按简谱的形式标出音阶,再将《春江花月夜》的其中一段,以简谱的形式写出来,然后交给卫薇。

“能看懂吗?能明白朕的意思吗?”刘闪期待地问道。

卫薇犹豫了片刻,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准确地弹奏出来,「发」和「西」两个音也能正确地处理。

“弦倒是弹对了,只是……节奏不对……”

刘闪意识到少了什么,又在简谱上标出竖线做为节拍,卫薇又是一脸的茫然。

这个时代有「刻漏」准确地记录时间,却没有短暂的计时方式,没法刻观地确定「一拍」的时间,因为每个人打出「一拍」的时间各不相同。

刘闪暂时不去纠结这个问题,又与卫薇一同,将弹奏时常用的指法加以约定,以非常简单的符号标注于每个数字的顶端。

至此,除了「节拍」之外,已经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办法记录筝谱。

“陛下,前方就是了!”向宠进舱后说道。

“卫夫人,这几日就辛苦你一下,看看能不能用「1、2、3、4」的方式,再加上简单的符号,或者你自己想一些更简单的符号,记录你熟悉的古琴和笛的乐谱。”

“陛下,这应该很简单!臣妾不出两日就能完成。”卫薇肯定地说道。

“陛下,若是不用看那些古怪的符号,若是筝谱全都这么简单,臣妾也能学会!”

李昭仪欣喜地说道,她看了刘闪「发明」的简谱之后,似乎也下定了学琴的决心。

“甚好!你可以与卫薇一同,将各种指法,以最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等到成熟以后,朕可让所有的乐姬和乐官使用这种方法。”

刘闪如此说,其实也是在鼓励李昭仪。

或许是李昭仪的出身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她与其他的妃嫔截然不同:琴棋书画,全都不懂。

不过,在刘闪眼中,李昭仪比其他的妃嫔更加真实随性,也更惹人喜欢: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看起来有些大大咧咧;

其他的嫔妃不会踢被子,不敢抓螃蟹,更不敢下河捉螃蟹,但李昭仪会毫不犹豫地下河。

湖岸边,新建成的造船厂延绵两里多,数千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各种敲打锤锯声此起彼伏,湖上已有百余条造好的艨艟斗舰。

“陛下,好像情况不对劲!”向宠警惕地说道。

刘闪也注意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怪的气味,似是某种恶臭,又像什么东西被火烧焦的味道,

“陛下,你看那边!”

刘闪举起望远镜,往向宠所示的方向看去,只见地上躺着好几具尸体,四周的木棚也有被火烧过的痕迹,现在一片狼藉。

奇怪的是,相隔几十步的岸边,数十名技工仍在紧张地忙碌着,对此视而不见。

刘闪正在疑惑时,一条小船迅速划过来,船上正是王濬和马钧,向宠、关银屏和几名宿卫兵赶紧将刘闪护住。

“末将王濬,叩见陛下!”

“微臣马钧,叩见陛下!”

“王将军,那边是咋回事?”刘闪指着几具尸首问道。

“陛下……”王濬矗立在小船上,面露难色地解释道:“陛下,今晨发生一起爆炸,三名技工被炸死。末将下令不许动现场,等待县府的官员前来。”

“爆炸?难道是吴军的细作所为?”刘闪警惕地问道:“你们确定是爆炸?”

“陛下,清晨卯时,震天动地,方圆几里皆可闻,确实是爆炸,还伴有熊熊大火!”马钧说道,王濬也点了点头。

“爆炸?还伴有熊熊大火?”刘闪更是不解。

“陛下,确实如此!”

蜀军现有的炸弹,爆炸之后只会腾起阵阵浓烟,不会引发大火;

燃烧弹虽能引发大火,却不会爆炸。

莫非……吴军或魏军掌握了更先进的炸弹?

或是他们同时用了燃烧弹和炸弹破坏船厂?刘闪警惕地猜测着。

“陛下,其实,这种事情在交趾郡时,已经发生过两次;前日夜间,这里也发生了一次,臣始终未能查出原因。所以,今晨发生爆炸后,末将请县府官员过来,协助查清原因。”

“王将军,你的意思……难道不是细作所为?”

“陛下,在此造船的技工,全是来自马忠将军和费祎郡守的举荐,这些人跟随末将已有两年,绝不会有细作混在其中;

另外,爆炸发生时,四周皆有兵将巡逻,吴国细作很难靠近。因此……末将觉得有些奇怪……”

“既然如此,朕就去看看!”

“陛下……”

“向将军,不必担心,朕自有分寸。”刘闪回过头说道:“昭仪,你跟几位夫人先留在船上。”

刘闪说罢,与向宠、关银屏和四名宿卫兵跳上小船,往爆炸的位置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