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被雷劈的太学生
成都,皇宫。
费姬入陵之后,诸多的善后之事处理完毕,刘璿身批银甲,与王贵人一同来到宣室殿。
“璿儿,我说过,给你半个月时间,这才十日。”
“父皇!费姬乃被魏国人行刺,儿臣此次北上,既是为费姬报仇,又是为国御敌,绝无拖延之理。”
“陛下,诸葛将军已被送往汉中养病,又闻司马懿亲往潼关,关中军情紧急;璿儿身为太子,自当为国御敌,为陛下分忧,还请陛下降旨。”
“司马懿老谋深算,此次亲临潼关,多有为子报仇之意,若他心浮气躁,必是兵家之大忌;
璿儿此次挂帅关中,当以全局为重,不可为私事所羁绊;
大将军已命钟会和诸葛瞻返回成都,你与二人乃结义兄弟,他们定会全力相助;
以我观之,钟会之才在你之上,亦不亚于司马懿;军中之事,你要多多听取钟会和众将的建议,切不可一意孤行。”
“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
“成都多有魏国细作出没,为瞒过司马懿,这次就不举行挂帅仪式,你们兄弟三人暗中前往即可;
另外,前侍中陈震之子陈济、大司徒蒋琬之子蒋斌,此二人多次请战,朕已分别加封;
三日前,二将已经引兵一万先行北上,你兄弟三人骑快马低调出行,可在阳平关附近追上他们,司马懿定然不会察觉。”
刘璿郑重地点头,刘闪接着说道:“在司马昭阵亡之前,魏军虽在关中部署二十万大军,实为虚兵,其目的是将我骑兵拖在关中;
然,司马懿亲临潼关之后,魏军的战略意图难料,你必须谨慎应对;
在军事部署上,你要与大将军一样,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歼灭魏军有生力量为主。
当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司马懿的死穴不在潼关,而在武关!
你到关中之前,可先去汉中拜会诸葛将军,多多听取他的建议,这对击退司马懿必有助益。”
“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
“其他事宜,朕已经提前告之钟会和诸葛瞻。这是易帅的圣旨和兵符,等你凯旋之时……罢了,你先去吧!”
刘璿领命而出之后,王贵人说道:“陛下,璿儿毕竟年幼,臣妾不敢给他太多的压力,皇后和众姐妹欲出城相送,已被臣妾婉拒。”
“无妨,司马懿虽然狡诈,但有钟会和诸葛瞻相助,璿儿定能凯旋。唉,费姬确实是最理想的太子妃。
可惜……罢了,璿儿与姜霞青梅竹马,你可与柳夫人提提此事,看看她的意见,先不要惊动大将军。”
“臣妾明白,听闻陛下要出宫,可需臣妾同行?”
“不必,朕去去便回。你身子不方便,不宜颠簸,还是在宫中多加休养更好。来福,备马!”
几匹快马出皇宫后,直奔城中的科技馆而去。
“向将军,刚才……朕好像看到赵夫人和袁夫人,她们还没招够学生?”
“陛下,哪有这么快!她们才走了三个县,现在一共才纳了不到二百个妾,距离五百个还早呢!不过,陛下不必担心,距离九月开学还有两个月,时间完全足够。”
“对了,昨晚到底怎么回事?那三个技科的太学生,究竟如何被雷给劈了?”
“陛下,末将也不太清楚……一大早就有人来报,说在北山的山顶发现三人的尸体,一片焦黑,必是被雷给劈中。
说来也奇怪,昨夜暴雨倾盆,他们呆在城中不好么?
偏偏往北山跑,还去往山顶,不遭雷劈才怪!
唉,好不容易才有几个技科的太学生,三个人啊,一瞬间就这么没了,实在可惜!”
刘闪去往科技馆,正是为太学生「遭雷劈」之事。
自去年年初,成都城内迎来首批太学生,经过去年的两期,以及今年年初的招生,成都的太学已经拥有近千名学生。
其中,政科、医科和军科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多,唯独技科的学生寥寥无几,一共也不到三十人。
其实这也很正常,在百姓的认识中,「政科」结业的太学生,可以在地方或朝中为官,「军科」结业的太学生可以做为校尉领兵征战,「医科」结业的太学生可以成为医官悬壶济世,唯独「技科」的概念不明。
在刘闪的计划中,「技科」的太学生既要从事各种科学研究,也要协助黄夫人和马钧从事各类发明创造,这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整个社会以农耕和商业为主,若在科学方面有一点点突破,整个社会都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可以用来抵制馒头发酸,可以用来做简单的肥皂;
比如硝酸钾、硫磺和木炭合成炸药;
比如望远镜、指南针、没良心炮以及蒸气机等等,这些既要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也要不停地实验摸索。
刘闪懂的东西也不多,他只是拥有一些粗浅的理论知识,他将这些写入大学和技科的教材中,就是想推进当前社会的科技发展:比如,让农业生产早日用上无机化肥,让百姓早日用上沼气灯,让情报传递变成无线电,等等。
然而,刘闪对这些只有粗浅的了解,这就需要拥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太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发明,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前才能变成现实!因此,「技科」的太学生被刘闪寄予了厚望。
赶到科技馆时,几个太学生的遣体已被带回,确实如向宠所说,他们全身一片焦黑,死状十分恐怖;
黄月英和二十几个太学生围在四周,脸上多有恐惧之色。
“黄姨,这究竟怎么回事?昨夜暴雨倾盆,他们为何要去山顶?”刘闪奇怪地问道。
“陛下,据同行的几个太学生所说,昨日傍晚电闪雷鸣,十几个太学生邀约去山顶放纸鸳。因突降大雨,其他的学生提前返回,这三人却冒雨前往。”
“现在是盛夏,早就过了放风筝……呃……放纸鸳的季节,他们怎么像个小孩子一样着迷?为何暴雨来临也不返回?”
“陛下,他们……他们是想去取「电」,想把「电」引下来做试验,所以……”
“取电?”刘闪听到字词,简直哭笑不得。
“陛下,就是取电。”黄月英肯定地说道:“技科的太学教材中,「电学」这一章实在太深奥!它不同于浮力、压强、磁力等章节,实在生涩难懂,亦无法做实验,所以……”
黄月英说罢,太学生全都默默地点头,刘闪沉默不语。
刘闪在编写太学教材时,已经考虑到这个时代落后的科学认识,将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做了简化,让它变得既有趣味又浅显易懂。
正如黄月英所说,教材中很多章节的知识,都能用实验去验证,奈何「电学」中涉及的内容太过抽象,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验证。
就连钟会、诸葛瞻和刘璿,甚至诸葛果、姜维和黄月英,他们这种「绝顶聪明」的人,虽然学完了技科的全部课程,却也只是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陛下,教材中说,绸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可以吸取纸屑等小碎片,这个已经能验证。
只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橡胶棒又是何物?
教材中写道,打雷的现象,是不同电荷的云层碰撞后的放电现象,这些都无法验证。他们去放纸鸳,就是想弄到负电荷……”
刘闪听着黄月英的话,想到自己上学时,有电池、电流表、电灯等物件,至少也有现成的「橡胶棒」!
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试验,直观地观察到「电」的存在,学起来也容易得多。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要啥没啥!
刘闪意识到,或许是自己太过心急:这个时代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循序渐进的理论研究,自己却硬生生地让某些知识提前了一千多年,这并非就是好事!
是否应该删除教材中不切实际的「电学」章节,刘闪正在琢磨着。
此时,一个太学生后怕地说道:“陛下,教材中说……被水浸湿的东西都是导体,教材中提到静电、直流电和交流电,也提到用铜线制作电磁铁和电动机……大家都对这些很感兴趣,可是……大家用了很多办法,始终没有弄到电……”
“想把云层中的电引下来,已经死了三个学生,你们怕吗?还敢去放纸鸳吗?”
刘闪问罢,二十多个太学生先是点点头,稍加犹豫后又摇了摇头。
看着这些年龄不同,全都充满了求知欲的太学生,刘闪突然发现,或许自己也被教材骗了:在自己学过的教材中,富兰克林不就是通过风筝,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静电没有区别么?
他为什么没被电死?为何几个太学生却被电死?幸好自己小时候没有在打雷时去放风筝!
“教材中没有写错,云层中确实有不同的电荷。”刘闪决定先把这些学生「带偏」,稍稍整理思绪后说道:“不过,这些只是静电,不方便存储和使用,还是直流电更有用处,要获得直流电,这其实不难。”
刘闪说罢,这些学生全都双眼放光,刘闪却对黄月英说道:“黄姨,你先命人把三个学生埋了,再通知他们的家属,给予每家两万铢的抚恤。”
黄月英点头应允,她还未开口,几个太学生已经行动起来,他们七手八脚地把三具死尸抬走,另有几个太学生仍然围在刘闪身旁,目光中全是期待。
刘闪也不想扫了众人的兴,取过纸笔,不到一刻钟就画出了获取直流电的两种方式。
“这是直流发电机的原理,它由两组磁铁,或磁石组成,原理比较复杂,朕下次有空再来讲解。”
刘闪说罢,又拿起另一张纸说道:“这是用电池获取直流电的方法,中间的**是绿矾油,左边是铜片,右边是铁片、铝片或其他金属。
只要把它们同时浸在浓度稍低的绿矾油中,两个金属间就有直流电产生。也就是说,两者间有不同的电位差。”
“陛下,绿矾油又是何物?”一个太学生弱弱地问道。
“下一册的教材中有写,那就是硫酸!咱们还没学到那里。”另一个太学生自毫地说道。
刘闪稍稍愣了片刻,这才想起自己编写的「技科」教材实在太厚,涉及的内容太多,后来索性分成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倾向于简单的物理知识,下册则偏重于化学知识。
“不错,就是硫酸,教材中确实有写。”刘闪赞许地说道:“硫酸是炼丹术士最先发现的,它是一种粘稠的无色**;下册的教材中写有通过烧煅绿矾,以此获取绿矾油的详细方法;不过,硫酸有一定的危险性,你们要充分了解它的性质,然后再开始试验。”
刘闪说罢,这些太学生也不拘谨,纷纷去翻阅下册的教材,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
“陛下,听闻马局长已经做出蒸气机大船,此刻正停在永安。”黄月英多有遗憾地说道:“臣妇这边的兵器研究却毫无进展,只是稍加改进了床弩,用于发射燃烧弹和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