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做刘禅

第546章 名过其实

“黄姨,教育局这边主要培养小学和大学的西席,你既要跟不同学科的太学西席研究教材,又要带技科的太学生做试验,哪有时间研究新式兵器?”

刘闪说话的同时,跟随黄月英去往隔壁的作坊。

“陛下,这是改进后的小型床弩,它的发射距离稍短,但是精度更高,适合发射专用的标枪。”

黄月英说罢,将一个改进后的标枪交给刘闪:“陛下,这枝标枪的头部是个燃烧弹……”

“妙极!妙极!”刘闪一看就明白了它的用途,由衷地赞道:“此时的魏国战船横行于淮水,我军的粮草和摇兵不能渡江,大将军只能派出少许兵马去淮河以北袭扰;若是大将军有了这东西,他只用步卒就能击败魏国水师!”

刘闪确实没有说错:若是在长江的下游,其江面宽度能达到三四里,战船若在江心航行,岸边的任何兵器都难以威胁到它,而淮水则不同!

淮水的最宽处只有一里,魏国战船在江心航行时,其距离岸边的距离大约在二百米左右;

这个距离虽在蹶张弩、床弩、投石车或强弓的射程之内。但是,这些兵器却无法给战船致命的威胁。

刘闪又拿起另一种类型的标枪,口中啧啧称奇。

汉军现有的炸弹难以威胁到战船,皆因它是由投掷车抛射,或是由兵卒近距离投掷,它没有「触发引信」,无法在刚刚接触战船的瞬间及时引爆,而是经常被弹到空中或水中引爆,难以对战船造成威胁。

因此,两军近距离水战时,除了常用的弓弩之外,兵卒更喜欢使用燃烧弹,它可以在接触战船时立刻破碎,竹筒内的石漆能泼溅在敌船的木板上,引起难以扑灭的大火。

黄月英改进后的两种标枪,它更像是古代「火箭」的概念。

这种标枪比普通的标枪更短一些,前端的金属「箭头」也偏短,箭头后方的燃烧弹也是由竹筒制成,箭头插在敌船上时,后方的竹筒必会破裂,泼溅出的石漆就能引起敌船的大火。

另一种标枪的箭头后方,是一个柱状的炸弹,它与标枪已经融为一体。

箭头插在敌船上时,箭头后方的炸弹自然不会被弹开,而是紧贴着敌船爆炸。

“黄姨,这种小型床弩已有多少台?特制的标枪又有多少枝?”刘闪期待地问道。

“陛下,这才刚刚做出样品,现在基本定型。若是人手足够,材料齐备,一月可产二十台床弩,标枪三百支。”

“甚好!有了这宝贝,淮水的魏军战船旦夕可破!朕让马秉和邓良马上过来,还请黄姨将图纸准备好,尽快生产此种床弩!”

“陛下,图纸已经备好,二位大人随时可以来取。”黄月英说罢,满脸钦佩地说道:“陛下,技科的两册教材包罗万象,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也喜欢去研究。有个太学生对第二册 的教材特别感兴趣,几乎是无师自通。”

“哦?天下竟有这等奇人?他姓甚名谁?出于何地?”

“此人姓葛名墨,他说自己是葛玄的弟子,自幼就跟随葛玄采药炼丹;这几年间,葛玄道人云游四海,不知所踪;葛墨为了生计,便考上太学,成了一名技科的太学生。”

“道门果真有奇人!”刘闪猜测道:“莫非……就是说出绿矾油是硫酸的那位?”

“陛下,正是他!他对下册的技科教材特别感兴趣,还能说出「哑泉」和「安乐泉」水中的成份,确实是奇人。”

“哑泉?安乐泉?”刘闪似乎听过这两个词,一时间却不知出于何处。

“陛下,十几年前,夫君领兵南征,在云南西洱河遇四口毒泉,其中兵卒饮用「哑泉」之水后便会致哑、腹痛甚至死亡,而「安乐泉」之水可解「哑泉」之毒;

平南归来时,夫君曾取回一些哑泉和安乐泉之水,虽曾研究却未有进展。

葛墨尝其水后,竟能断定「哑泉」的水中溶有胆矾,而「安乐泉」的水质偏碱性。”

刘闪思索着胆矾与碱性物质反应的方程式,黄月英又赞道:“陛下,此人确实无师自通,他对第二册 教材的领悟程度,绝对高过臣妇和任何一个西席。”

“黄姨,你的意思是……”

“陛下,此人天赋异禀,让其做学生实在屈才。依臣妇之见,可将他破格提拔为第二册 教材的西席,也可给他拨一笔专款,使他没有后顾之忧,能在各类物质中炼出教材中涉及的原材料,以助学生做试验。”

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就比如说细化的化工工业,就连最基本的「三酸两碱」也没有;

就算刘闪有足够的知识,以现有的工业基础,他也无法合成出氨气,这可是生产肥料的重要原料。

因此,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黄姨,朕没有太多的时间,也很难经常过来。朕再给教育局每年追加两千万铢,鼓励技科和医科的太学生们多做试验,多搞创新,若是钱不够,黄姨尽管开口便是。

至于那个叫葛墨的炼丹天才,就暂时归在教育局,由黄姨自行安排,人尽其用便可。”

“陛下放心,臣妇绝不让陛下失望。只是……”

“黄姨,有话可直言,无须顾虑。”

“陛下,瞻儿之才远不及夫君,也不及钟会,陛下令他去往关中,恐有负陛下所托,还请陛下三思。”

刘闪能感觉出来,黄月英并不看好诸葛瞻。当然,也可能是她多有顾虑,担心别人拿他父子二人来作比较。

历史上的诸葛瞻,在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也就是他16岁时出仕,当年迎娶公主为妻,被封为骑都尉;

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诸葛瞻没有领兵征战的记载,也没有过实质性战功,却一路升迁,直至平事尚书、军师将军、卫将军等职。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奇袭阴平,由景谷道直插姜维的身后,兵临绵竹,诸葛瞻奉命带领张遵、黄崇、李球前往涪县御敌;

虽首战得胜,却因寡不敌众,四将全部战死于绵竹,给后世留下了诸葛瞻「名过其实」的印象。

当然,诸葛瞻是否真的「名过其实」,刘闪不好妄加断言,因为在刘闪了解到的资料上,除了「绵竹之战」外,诸葛瞻从未有过领兵上阵的记载,他唯一的这次领兵就战死沙场。

此战发生时,姜维正与张翼、董厥领着汉军主力,与钟会的大军相持于剑阁;

此时的傅佥、关索等人皆已战死,可用的兵马和将领寥寥无几,面对突然出现在身后的邓艾,姜维也无力回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诸葛瞻战死的「绵竹之战」,这其实是汉魏之间的最后一战!此战汉军战败之后,邓艾的大军便直奔成都而来。

然而,邓艾还未来到成都城下,刘禅便早早地开城投降;

远在剑阁的姜维,无奈地留下了「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叹。

绵竹之战时,邓艾与诸葛瞻的兵马数量,这恐怕再难找出史料加以印证。但是,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不难推测双方的兵马数量:

邓艾兵临江油时,汉军守将马邈的麾下有三千守军。然而,迫使马邈投降的,是邓艾的本部兵马和田章的援兵。此时的田章是受钟会指派,从剑阁领兵三千来援。

马邈投降之后,其麾下的三千兵马全都降了魏,就算邓艾本部没有一个兵卒,此时的魏军至少也有六千人,而不是传说中的「只有两千人」。

因此,史学家多认为,此战的魏军数量应该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另外,关于诸葛瞻所领的兵马数量,结合史料稍加分析,也不可能有传说中的「七万之众」:当时的大汉只有十余万兵马,主要分布在成都、汉中前线、永安和南中四处;

姜维投降时,钟会上书说「获降兵四万」,由此可以反推,姜维在汉中至少有五万兵马!

由此可见,扣除镇守永安的两万兵马,再扣除驻在南中平乱的部分兵马,诸葛瞻实际能统领的兵马,应该在二到三万之间。

当时,魏军已经打到剑阁和绵竹,局势如此,国力如此,岂是一个诸葛瞻可以力挽狂澜?

仅以一战之败,就说诸葛瞻「名过其实」,这确实有些武断!

历史上的诸葛瞻,他才七岁多就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不久之后又失去了母亲黄月英;

此时,他父族亲属远在魏国和吴国境内,母族亲属也在魏国;

他一个孤儿留在成都,面对着空****的家,别说有人教导,就连找个骂自己的人也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哀?

正是这样一个无助的孤儿,他却要顶着诸葛亮耀眼的光辉,哪怕有一点点做得不好,都在给父亲抹黑:伟光正是当然,若有半点闪失,恐怕难逃不肖之讥,这又是何等的压力?

可以想象,年少时的诸葛瞻或许衣食无忧,但他过得很是辛苦!这其中的辛酸,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若说「名过其实」,这个「名」,恐怕也是外人、后世的人强加给他的!

正因为诸葛亮的光环太过耀眼,他后来的继任者姜维和蒋琬,总会被人拿来与诸葛亮相比,何况正宗嫡子诸葛瞻!

正是有了父亲的光环,有了众人的期望,成年后的诸葛瞻有幸娶了公主,也享受到了高官厚禄;

然而,在绵竹之战时,面对邓艾的劝降,诸葛瞻死战不退,带着自己十八岁的儿子诸葛尚,用自己的性命报答了国恩!

这对父子没给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抹黑!

败军之际,他们坚定地奋战至死,留下「三代忠义」的美名。

想起这些,刘闪并不后悔派诸葛瞻去关中,正色说道:“黄姨,瞻儿他还小,咱们不能给他太高的期望;才学只是一时之用,而忠义可传千古;只要瞻儿没给自己的父亲抹黑,这就已经足够!”

黄月英知道刘璿将要挂帅关中,也知道钟会和诸葛瞻是帮他做参谋,自然十分担心:“陛下,话是如此,只恐瞻儿有负陛下所托……”

“黄姨,此次的关中之战,我与魏军要比拼的,不仅仅是兵将之勇和参谋的谋略,而是拼的国力!”

刘闪郑重地说道:“现在的大汉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将才济济,关中之战必能大获全胜;纵然失败,也是朕在战略上的失败,绝非前方的将帅之过,也非前方的将帅能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