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尘埃落定1
黄崇知道张畯想帮自己减轻「负担」,将其拦住后窘迫地说道:“张将军,刀下留人啊!你杀了他俩就只有二十铢,若是留下活口,这就是六十铢……
本将比不上那些出身大族的将军,也没你搜刮吴国豫章郡的辉煌经历,本将……很穷啊……得多挣点钱娶妻呢……”
“罢了!”张畯收起砍刀,上下打量着黄崇,无奈地摇了摇头,司马逊和司马睦如蒙大赦,早已汗湿衣甲。
在汉军之中,众将全都知道,黄崇之父黄权降了魏国,这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先帝刘备,以及刘闪并未因此牵怒黄崇,反而对其礼遇有嘉,先是派他去南海、苍梧平乱,后又将其召入西路大军委以重任。
此时的黄崇已经成年,他身边无父无母,更无一个亲人,他孤身一人为大汉效力,总觉得自己的出身比不上其他将领,甚至比不上曾为山越暴民的张畯和貂融,时常有自卑之感。
因此,每次与敌交战之时,黄崇总是第一个杀入敌阵,总是首先奔向那些身穿铁甲的将军,就是想立功受赏。当然,他确实想存一大笔钱,再风风光光地娶妻生子。
“黄将军,你……真打算娶妻生子?”张畯再次打量着黄崇,感觉越看越喜欢。
“张将军,实不相瞒!”黄崇弱弱地说道:“因为家父之事……唉……罢了……没人愿意将女儿许配于我,我只能想方设法多挣点钱,希望有朝一日,能娶上一个不会看贱本将的女子……”
“黄将军,你这是哪里话?”张畯正色说道:“你父亲黄权赤胆忠心,你也年少有为,不论是陛下还是大将军,不论是朝中众臣还是所有的同僚兄弟,从来没有人轻贱于你!你千万不能妄自菲薄!”
“可是……年初……出征之前,本将曾与好几个媒人见过面。其实,我大汉的很多女子都想嫁给将军,但她们得知家父是黄权……这就……唉……”
“她们不知其中的原委,这也不能怪她们。”张畯呵呵笑道:“黄将军,本将有两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绝不亚于江东之「二乔」;其中长女张蓓,去年已嫁于罗宪将军为妻,次女张蕾年近十五,就许于你为妻,你看如何?”
“张将军……这……可是……我还没有凑够彩礼……等我凑够五百万铢,若是张将军不嫌弃,末将必请媒人前来,以三书六礼迎娶爱女……”
“不必了!”张绍突然出现在黄崇身后,一脚踢在黄崇的膝盖后方,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引得众将哈哈大笑。
“黄将军,你有所不知!”张绍呵呵笑道:“谁不知道张将军家财万贯?他会看中你五百万的彩礼?你还不知道吧,罗宪将军迎娶张蓓之时,张将军配的嫁妆就是八百万铢!”
此时的几个将领之中,只有张绍知道这件事,他的话并无半点虚假。
眼看张绍和张畯不像开玩笑,甘瑰犹豫着上前,谄媚地问道:“张将军,你还有没有第三个女儿……”
“滚!有多远滚多远!”张畯怒视着甘瑰,厉声喝道:“本将说过,我女儿长得花容月貌,怎会给人作妾?你家女儿都七八岁了,跑来凑什么热闹?”
“呃……有这事儿吗……差点忘了……家中已有妻室……误会……这是误会……嘿嘿……”甘瑰窘迫地退往一旁,又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黄将军,既然张将军开了口,你就无需推辞。”张绍正色说道:“等到战事稍定,等到大军轮休之时,我可请姐姐出马,由她帮你做这个媒。既然是娶妻,这三书六礼绝对不能少。不过,彩礼之事你不必担心!既然有本将出马,必是陛下赐婚,哈哈哈!”
“黄将军,你可大发啦!”甘瑰乐得像自己娶妻一样,欣喜地说道:“黄将军,这可不得了!今日国舅爷开了口,又有皇后出面作媒,还有陛下赐婚,更有张将军的八百万铢嫁妆……呜……真是羡煞旁人啊!”
张绍说罢,黄崇仍像活在梦中一般,甘瑰几次提醒,他才终于回神来,激动得满脸通红,不停地向张绍和张畯道谢。
当时傍晚,不出几将的意外,匆匆赶来的司马进亦被汉军擒获;
至此,西线大军的反击战,汉中区域的战斗大获全胜,总共歼灭、俘获魏军三万余人。
战场打扫完毕后,几将领着兵马便往褒斜道而去,张梁、马忠仍然坚守在黄金围的小道,押粮的魏军退走时,这支兵马将依令尾随追赶。
……
关中,羊祜率先退兵的消息仍未传到子口,司马懿只是往子午道下发了退兵指令,他从未想过羊祜会从褒斜道撤回。
“叔父,这两日,蜀军的行迹很是可疑!”司马望上前禀报道:“叔父,蜀军担心我骑兵的袭扰,他们此次兵出大散关之后,一直是用木筏运粮,这两日突然改走陆路,似乎在往丰水西岸增兵,这是何意?”
“贤侄,这还不简单?”司马敏满不在乎地说道:“蜀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华阴,他们的粮道比咱们还长,需要大批木筏沿着渭水运粮,同时需要大批木筏袭扰我渭水南岸,其木筏可能不足,适当减少后方的木筏数量,将其集中到丰水以东,这很正常吧?”
“八叔,这完全不合常理吧?”司马望见司马懿没有说话,只得对司马敏说道:“从大散关至丰水一线,若采用陆路运粮,这虽然节省了木筏,却需要补充大量的车马和兵卒;
蜀军只有七万大军,分散在辽阔的关中各地,其兵力不足以与我决战;
然,蜀军不仅没有集中兵马于华阴、子口一线,反而缩减这一线的兵力,将其调往后方运粮?这岂不奇怪?”
司马懿也感觉有些奇怪,正在思索之时,司马敏却呵呵笑道:“贤侄,若是关中的蜀军由姜维领兵,或是蜀国的其他老将领兵,他们必会往华阴和子口增兵。不过,你可别忘了,蜀军在关中的统帅是诸葛恪!”
“这……这与诸葛恪有何关系?”司马望不解地问道:“从前段时间来看,诸葛恪与他父亲一样,缺少奇谋但用兵稳重。此时,正值子口决战的关键时期,他没有增兵子口却反向调整兵马,这确实有些诡异啊!”
“不,贤侄,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司马敏继续笑道:“诸葛恪是吴国旧将,若说独立领兵,他只不过围剿了几次山越而已,除此之外再无胜绩。
此人以水师见长,若说步战,他就是个门外汉!
他抽调步卒往后方运粮,再集中木筏于丰水以东,试图发挥自己的水战优势,这就不足以奇了。”
司马敏见司马望仍有疑惑,于是接着说道:“贤侄,若说诸葛恪有阴谋,其实也不假,你可别忘了丰水!这条河自南往北汇入渭水,其水流不大,难以通行木筏;
此前,由于石苞防守有方,蜀将周鲂和胡综,这二将从未突破我丰水防线;
此时,诸葛恪以押粮为掩护,往丰水以西集中四万步卒,我确实应该早做防备。”
自从魏军兵进汉中之后,司马懿的重心始终在阳平关,再加上两个得力的儿子被斩,他经常呆呆地一坐就是一整天;
当然,司马懿从没将诸葛恪放在眼里。因此,他从未将关中的战事放在心上,虽然这是汉中大军的大后方。
司马敏似乎说服了司马望,司马懿漫不经心地说道:“在子口以西,石苞有兵五千,他防守有方,蜀军纵有两万也难过丰水;在子口以北,朱灵引兵两万攻长安,蜀军未能前进一步;
在子口以东,贾充引兵一万守着灞水,蜀军逆水行船,难以烧毁这座浮桥;另外,我在子口屯有一万精兵,蜀军短期内难以攻破子口。”
司马望刚想说话,司马懿挥手止住,继续说道:“我子口屯粮充足,州泰、司马辅、司马翼领兵两万巡防渭水南岸,蜀军木筏虽多却运力不足,不敢轻易南渡;
在潼关,我已令张特回退坚守,蜀军不敢**去取潼关;
因此,我子口无忧,退路无忧,潼关无忧,这就足矣;
再过十天至半月,等到羊祜的大军退回子口,我再无后顾之忧。届时,我首先解决关中的诸葛恪,在这之后,是进是退,再另作商议。”
司马懿挥手示意,司马望走出几步后又返回,谨慎地说道:“叔父,话是如此,只是……只是……侄儿还是觉得不对劲啊!此时的蜀军已经打通渭水航线,却屯兵一万于长安,以四万人回师丰水,仅以两万人袭扰我渭南,并且完全放弃了泾河,这确实不符合常理啊!”
“贤侄,你认为蜀军集中兵马于丰水,是为了夺取子口?”司马懿耐着性子问道。
“叔父,虽有石苞拒蜀军于丰水西岸,但他手上只有五千兵马,蜀军若将运粮队投入进攻,这就有四万之众,我不可不防啊!侄儿愿引一万精兵,前去丰水协助石将军御敌,请叔父明察!”
“贤侄,这可不行!”司马敏紧张地叫道:“我在子口只剩一万精兵,若是被你带走……”
“无妨,无妨!”司马懿表情慎重,却又满不在乎地说道:“子口距离丰水不到三十里,我确实要加强此路的防御。既然贤侄放心不下石苞,你可引五千精兵前去相助。如此一来,子口再无忧虑。”
“叔父放心!侄儿定当不负所托!”司马望如愿以偿,欣喜地领兵出发。
司马望兵至丰水,他迅速派出哨探,很快就发现五丈原上驻扎了大批汉军,他顿觉不妙,匆忙回报司马懿。
五丈原,南依秦岭,东靠武功水,正是褒斜道的北出口,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屯兵之地。
“五丈原!为何又是五丈原!”司马懿愤愤地喝道:“我司马家与你诸葛一家,究竟有何冤孽?”